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时间:2022-03-27 01:54:00

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摘 要 目的:调查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并分析成因。方法:采用《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对中学生师生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学生师生关系在亲密性和依恋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理论中数(P

关键词 中学生 师生关系 调查

0 前言

师生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业和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行为的发生。[2]而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主要表现出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点,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和辩证性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不断提高,“成人感”和“成熟感”日益增强,这些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势必会对其师生关系产生影响。本文立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成因,为中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 .1 被试

从盐城市X中学随机抽取51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12份,有效问卷469份。其中,男生246人(52.5%),女生223人(47.5%);初一53人(11.3%),初二56人(11.9%),初三137人(29.2%),高一107人(22.8%),高二116人(24.7%);乡镇学生408人(87%),城市学生61人(13%);班干部104人(22.2%),非班干部365人(77.8%)。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张磊编制的《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该问卷包含22个条目,涉及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分半信度为0.82,因素的总解释率为49.499%。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3]

2 结果

2.1 中学生师生关系总体状况

中学生师生关系在亲密性(M=3.46,t = 9.531***)和依恋性(M=3.47,t = 11.55***)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论中数,在冲突性(M=2.11,t = -19.667***)和回避性(M=2.46,t = -11.984***)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论中数3。

2.2 中学生师生关系差异分析

2.2.1 中学生师生关系性别差异分析

中学生师生关系在冲突性(M男=2.21,M女=1.99,t = 2.487*)和回避性(M男=2.59,M女=2.33,t = 2.945**)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在亲密性和依恋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2.2 中学生师生关系年级差异分析

中学生师生关系在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上年级差异均显著。通过LSD检验可知:在冲突性维度上,初二、初三和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一、高一;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回避性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结果见表1。

2.2.3 中学生师生关系生源地差异分析

中学生师生关系在依恋性(M乡镇=3.44,M城市=3.72,t = -2.275*)和亲密性(M乡镇=3.43,M城市=3.74,t = -2.174*)维度上生源地差异显著,城市学生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乡镇学生;但在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2.4 中学生师生关系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差异分析

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中学生在师生关系冲突性(M班干部=1.84,M非班干部=2.19,t = -3.582***)和回避性(M班干部=2.18,M非班干部=2.55,t = -3.429**)维度上差异显著,非班干部学生在冲突性和回避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班干部;但在依恋性和亲密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3.1 中学生师生关系总体状况分析

中学生师生关系结构良好,师生关系总体上状况良好。笔者认为这和我国“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文化有关。学生对教师多持敬畏之心,一方面尊敬教师,和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畏惧教师,和教师保持距离,不敢轻易和教师发生冲突;其次,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未实现心理上的“断乳”,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第三,中学生自尊心较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把良好的师生关系视为教师对自己的肯定。

3.2 中学生师生关系差异性分析

男生与教师的冲突和回避行为显著多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相对乖巧、听话,容易得到教师的喜爱,师生关系普遍较好;而男生相对调皮、好玩,教师对男生的管束和教导较多,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相对紧张。

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师生关系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其中,高二年级师生关系最差。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学生仍有一定“向师性”,容易接受教师的管束。[4]但随年级升高,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和辩证性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高二学生,其形式逻辑思维基本成熟,辩证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对教师不再“唯命是从”,以批判的目光看待教师,[5]“向师性”减弱。其次,高年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渴望教师的关心和尊重。但现下仍有不少教师只关注成绩,忽视学生内心需求,容易激发师生矛盾和冲突。

城市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度和对教师的依恋显著高于乡镇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相对较早、较多接触教师,对教师了解多于乡镇学生,敢主动与教师亲近;而乡镇学生对教师了解少,视教师为权威的象征,畏惧教师,不敢主动亲近教师。与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相比,非班干部学生与教师的冲突和回避行为更多。这是因为班干部往往学习成绩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师生关系普遍较好。而非班干部学生要么成绩平平,平时安分守己,容易被教师忽略;要么不爱学习,经常惹事生非,教师对他们管教较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交往方式,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其次,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多肯定少批评;最后,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向学生示好。

参考文献

[1] 邹泓,李彩娜.中学生的学业行为及其与人格、师生关系的相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59.

[2] 畎⒗觯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刘倩倩.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49-56.

[3] 曲崴.初中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适应的关系[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4] 陈文心.社会转型期中学师生冲突的社会学探析――以海口调查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08-114.

[5] 姚计海,唐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4:275-280.

上一篇: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下一篇: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