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题材影片与师范生影像阅读

时间:2022-03-26 03:37:53

教育题材影片与师范生影像阅读

摘要 随着视听传播媒介的普及,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影像阅读。影像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具有超越传统教学的诸多优势。将教育题材影片阅读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审美教育的意义,更具有职业指导的意义,可以从情感、能力,理性等层面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

关键词 电影 教育题材 师范教育 影像阅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影视媒介语境。在视听的洪流中,他们对影视资讯的把握能力、对视听语言的读解能力都是空前的。加之媒体技术的发达、搜索引擎的便捷、信息平台的宽广,更让他们迷恋影像阅读。于是,“读什么”和“怎样读”,便成了当代大学生影像阅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师范生是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具备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要一直贯穿教师形象的塑造、教师角色的准备等教育内容。所以,他们的影像阅读就不应仅仅停留于满足个人娱乐需求,还应本着职业精神,有意识地阅读一些对教师职业有启发的影像作品。

虽身处不同的文化空间,秉承不同的教育传统。青少年的成长、教师的心灵世界和生存现实,历来是中外电影艺术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中外影坛不乏优秀的教育题材作品,如美国的《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中国的《凤凰琴》、《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在国内国际获奖的影片《十三棵泡桐》,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在主流叙事之外,对教育的困境投入了更冷峻的观察。超越了单纯的炫技和艺术呈现,凸显了更加深邃、更加理性的现实意义。以上这些优秀作品,都应进入师范生影像阅读的视野。

一、影像阅读教学的优势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兼有多种艺术的面孔,杂糅各种艺术的手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强大的感染力。对于师范生而言,在必要的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之外,辅以教育题材影片的影像阅读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相较于教科书式的理论灌输而言。影像阅读教学独具特色: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电影艺术的直观性有目共睹,近年来人们的阅读爱好纷纷由纸媒转向影视,选择轻松愉悦的视听享受。阅读行为的改变,佐证了直观艺术对人的吸引。如果把影像的直观阅读适时、适量、适当地植入师范生的教学,把空洞抽象的学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案例,将会大大增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其次是教学效果的渗透性。影像教学非说教灌输。乃潜移默化。正如约瑟夫・M・博格斯指出:“电影使用复杂而微妙的韵律。尤其像与诗歌一样的是。电影通过意象、暗喻和象征进行交流”,从而使我们获得了强烈的体验和感受,具有“精神驱迫的因素”,“一种超出智力对事物理解的、感人肺腑的力量”。

第三是教学媒介的时代性。影像阅读教学利用的是当代大众视听媒介,与当今师范生成长的媒介环境同步。所以,在教学手段上,更能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阅读爱好,体现教学交流的平等,课堂上会达成良好的互动,避免学生产生拒斥心理。

另外,影像阅读还具有教学语境的审美性。这是由视听语言的特征决定的。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音乐对情绪的带动、人物对话和独白对内心的阐释,组成了极富美感的影像语汇,而声画组合、蒙太奇等艺术手段,则构成了影像特有的语法和修辞。比之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影像阅读无疑提供了更丰富、更华丽、更诗化、更写意的话语空间。

二、教育题材影像阅读对师范生的意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来是很多师范院校的座右铭。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对未来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健全的心智。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要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而开展影像阅读无疑是实施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因为影视艺术“融汇了诸如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极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们有充分理由成为提高本民族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的途径之一”。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专门围绕教育题材影片,有针对性地开展影像阅读。既是提高人文艺术修养的需要,也是未来教师职业素质的需要,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导意义。

(一)陶冶教师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爱好

教育之美,美在爱的倾注。美在心灵的拯救。感人的教师形象、鲜明的教育效果、浓厚的教育氛围,往往给观者带来情感的升华、艺术的享受。这类影片,充满了教育的魅力,可以从情感层面,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和喜爱。 《放牛班的春天》就是这样一部颇具魅力的影片。教师人格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师生情感的魅力,都在影片的平静叙事和音乐抒发中,传递出温暖和感动。

克雷芒・马修是一位失意音乐家,当他自认“在所有领域都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确信人生最低谷已经到来”的时候,进入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专为问题少年而设的寄宿学校担任学监。他沮丧地认为连校名都仿佛专为他而设。古堡似的校舍透着阴冷,校长哈桑乖张暴戾,从校工到教员都被学生的顽劣折磨得麻木疲惫,“已经不会说笑了”。马修发现,自己和学生们一样,都是被社会抛弃、被理想放逐的人,走入了人生的“池塘之底”。是孩子们出人意料地安静下来书写的关于理想的小纸条,点燃了马修的希望:是对音乐的热爱,让他相信“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他把孩子们组成合唱团,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需要,用音乐照耀他们孤寂的心灵,用歌声向遗忘他们的世界呼唤爱、自由和理想:“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从此,阴森的古堡里歌声荡漾。当有着“天使的脸蛋”而内心敏感冷酷的皮耶尔领口昌《黑夜》时,马修甚至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懂得去感激。”――“哦黑夜/刚刚降临大地,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多么温柔是你歌颂希望的音乐寄语,多么伟大是你把一切化作欢梦的神力/,哦,黑夜……难道它不比梦想更加美丽/难道它不比期望更值得希冀。”

影片最后以马修被辞退告终。在他失意之时,孩子们向窗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的纸飞机,一边挥动小手,一边再次唱起了《风筝》“空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 你的轨迹,飞翔……在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回来,回到我身边”。孩子们已经懂得用歌声呼唤爱、放飞理想。马修欣慰地离开,感到“每一寸肌肤都透着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会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做克雷芒・马修,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有些伤感,又有些幸福,失业并不意味着失败,至少。他帮自己也帮更多人找回了理想:有些寂寥,又有些自豪,虽自己一辈子都不能扬名立万,但能改变很多“池塘之底”的人生。这也许就是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吧。

(二)熏陶教师职业艺术,开启职业智慧

优秀教育题材影片。往往在教师角色的塑造上非常成功,而这些角色往往在教学方法上有各自的“独门绝技”,才会带来学生的转化,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渲染教育的效果。证明角色的成功。从而制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加强师范生对此类影片的阅读观赏,无异于一次次生动的教学观摩。可以从能力层面,学习把握教育的方法、艺术和技巧。

《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就提供了一次次生动的文学教育课例:第一堂课,他把孩子们带出教室,来到校史陈列室,面对黑白旧照上昨日的一张张青春容颜,让孩子们俯下身子仔细聆听:“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基丁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以照中人的口吻告诉孩子们珍惜时间,“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既把学生自然地带入了诗歌的殿堂,也带入了生命的课堂。他让学生站上讲台,引导他们学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似荒唐不羁,甚至有些夸张生硬,但在黯然离开学校时,终于使一向怯懦的托德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在严苛的校长罗曼面前,率领同学跃上课桌。深情地喊出了“船长,我的船长”。他让学生在阳光下的庭院散步,努力按照自己内心的步伐,走出自己的节奏,“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甚至对敢于行使“不走”权力的叛逆小子“纽旺达”报以赞许。为了让孩子们懂得诗歌的激情,基丁利用“运动把人推向极致”的特点。把文学课带到了运动场,让学生一边猛踢足球一边高喊诗句“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球场上,阳光下,他们用稚嫩的嗓音终于发出了“野性的咆哮”,俨然人生战场上的勇猛斗士。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诗歌已经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尽管不能一味模仿,但基丁老师独特的教学手段对今天的教育创新仍不无启发。

(三)树立教师职业认知,激发职业使命

大学生涉世未深,现实的残酷冷峻,往往被单纯浪漫的职业梦想所遮蔽,而当激情过后,现实的冲击往往让曾经的理想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未来的教师生涯,不仅要有冲动的激情,更要有冷静的理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不仅止于点燃激情,制造梦想,更应冷峻书写。直面现实。不少现实题材教育影片,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问题进行冷峻观照和反思。如《十三棵泡桐》直面校园的灰色地带,《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残酷,《请投我一票》记录了成人世界对儿童心灵的干预,《高三》白描了教育竞争的严酷,《死亡诗社》则对教育困境作了诗化的表达。观看分析此类影片,可以从理性层面。帮助师范生建立对职业困难的心理准备、对教育现状的清醒认识、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冷静把握。树立宽容的教师襟怀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影片《死亡诗社》反复呈现“死亡诗人”的这句誓词。它既是“死亡诗社”成立的宗旨,也是全片的宗旨,更是教育的宗旨、生命的宗旨,即让生命中没有意义的一切价值死亡,寻找属于自我的生命意义。它包含了生命中的价值寻找、摈弃与重生。湖边,当尼尔第一次在《诗歌五百年》的扉页翻阅它时:黑暗中,当尼尔第一次率领同学穿越丛林,在山洞里朗诵它时,尚未真正明白它的含义。而当尼尔不顾父亲阻挠,在他深爱的戏剧舞台上全力绽放一次,又在雪夜孤独绝尘而去之后,才真正用生命完成了对它的领悟,也使伙伴们懂得了它的深邃。与其说该片是展示激情飞扬与青春凋零的戏剧冲突,不如说是表达了多个层面的教育困境和现实冲突,比如诗性理想与功利价值的冲突、坚持自我与遵循规范的;中突、心灵完善与教育实用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都是每一个教育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情感的煽动,更多的是理智的沉思。

《十三棵泡桐》改编于小说家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该小说是何大草所著的“残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受年轻读者推崇的一部。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在一所普通中学的一群普通孩子身上展开。导演吕乐本着“揭示校园灰色地带”的创作初衷进行改编,他是这样阐述“青春”的:“当我们在挥手之间朗诵出‘青春’这个字眼时。它可能真是一个很阳光很美丽的字眼。但与强烈的阳光同时到来的,正是最深色的阴影。好好回想我们有过的青春,青春的近义词其实是迷惘和叛逆。甚至清楚地记得在某一个冬天起风的下午,独自走过校园时的苦闷和无助……”。的确。影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活在青春的阳光下,又逡巡在青春的阴影里――外表锋利内心无助、酷爱刀子的叛逆女孩何风,强悍冷酷“象把刀子”又脆弱孤独、不堪诱惑的帅哥陶陶,粗糙蛮横、受人歧视又精细憨直、引人同情的老包,温婉又犀利的才女伊娃,“小女人”又“大丈夫”的班长珠珠,胆小怯懦又盛气凌人的阔少阿利。无一不呈现出迷惘青春的矛盾状态,而家庭的疏离、世态的苍凉,又给他们原本脆弱的青春平添了一抹灰色。青春的悖论正如刀子的悖论,刀子既证明勇气和诚实,刀子又总意味着疼痛和伤害。最后,当老包把何风的刀子架在阿利的脖子上时。青春的悖乖被推向残酷。引导师范生解读这类影片,将有助于他们正确把握青春期学生的人格身心特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格关怀。

“高考,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重来一次,我想,我不敢。”这是纪录片《高三》中女生林佳燕的一则日记。该片曾荣获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第三属《reel china纪录片双年展》评委会奖。并入选台湾纪录片双年展、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等重要国内外影展。影片以福建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7)班为背景,以班主任王锦春为核心人物,以林佳燕、钟生明、张兴旺等学生为缩影,真实记录了山区县城高三师生全力冲刺高考的艰难岁月,展示了这场要“拿出半条命来”(王锦春语)应对的巨大挑战之下的种种心路历程。编导无意检讨中国高考制度,而在客观呈现一种教育的事实,那就是:为战胜自我所必然面临的苦难跋涉,为获取教育公平所必然接受的摧残扭曲。所以,王锦春把齐秦《北方的狼》作为班会主题曲。扯着嗓子跺着脚,领着学生齐唱“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在无奈中坚持,这种个人奋斗的孤独和悲壮。实际是师生共同的感受,也是所有高考经历者的感受,用导演周浩的话说’“我是一个记录者,不是改良者。我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凡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共鸣。”自卑敏感的林佳燕、叛逆倔强的钟生明、孤独抑郁的张兴旺,那是我们过去的背影,曾经的青春,也是将为人师者必然要面对的未来。引导师范专业学生阅读这样的影像作品,无疑可以启发他们对教育进行冷静反思,对职业做出理智判断。

结语

一位师范生曾在《死亡诗社》观后感中这样写道:“一年以后,我们中也许有很多人将从一个学生的位置走上讲台,那时,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是做一个体制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我想《死亡诗社》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青春年华时,我们已起航。我们希望像野马一样在原野上肆意奔驰,如群鸟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生命在此时显出无比蓬勃的张力,我们大声地朝着这个世界呼喊出狂野的爱。我们的船长,用自由与理想鼓足了风帆,用爱与真为我们确定了航向。他告诉我们,即使船有可能会触礁,即使前方有隐伏的风浪,但。做一个勇敢的舵手永远强于做一个躲避在风港里的弱者j”

阅读优秀的教育题材影片,将有助于师范生从中获得情感的召唤,智慧的启蒙,更重要的是理性的建构,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为成功步入教师行列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上一篇:影视对白中的选词技巧 下一篇:中国式大片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