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时间:2022-03-26 03:09:47

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从而升华思维的双边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而把握最佳提问时机,让学生爱提问、敢提问、会提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

一、出示课题时提问。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思考,紧扣课题,将隐藏在课题中的问题提出来。如教学“平均数”,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与平均分一样吗?”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又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中心、主要内容、学习重点等,并通过“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目的。

二、自学教材后提问。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之前要求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或做记录收集问题,自学完后再将这些问题提出来讨论解决。培养学生收集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自学教材、独立练习、课前预习、相互讨论、课堂学习中收集问题,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将疑问画出,上课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最后教师问:“各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学生的难题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们理解‘交换、结合’的意思,乘法分配律的‘分配’是什么意思?”“乘法分配律哪种计算简便?”(和积简便还是积和简便)。学生的脑海里只有存在问题,才有提问的欲望和动力,有了水源才能水到渠成。

三、观察发现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观察的对象很多,有观察情境图,观察知识特征、观察知识规律、观察计算算理等,但学生观察后教师一般只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后你知道了什么?”等,鲜有教师问:“观察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因缺乏教师的引领,学生不会主动提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后,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还说出自己的疑惑,既锻炼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提问能力。如教学“正、反比例的认识”,学生观察成正、反比例的两个量,发现正比例的两个量的比值一样,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乘积一样,这时教师不满足现状问道:“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就有学生问道:“什么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不相关联是什么样的?”

四、小组讨论后提问。在教学的重难点处,教师往往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每次讨论后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小组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解决他人的问题,反驳不同的看法。当遇到小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寻求全班或老师的帮助,这样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自行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教学“植树问题”,教师出示题目“在一条100米的路边种树,每10米种一颗,可以种多少棵树?”小组讨论,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或小组想到的其它方法。展示讨论结果时,画图的小组驳倒了用“100÷lO”的小组,画图的小组又出现了“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等几种情况,还有少数学生讨论问题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认为结果还要乘上2,因为在路边种树一般两边都种。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规律进行计算。这样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不仅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他们的独立性思维能力。

五、新课结束时提问。新课结束时教师都会做全课总结,这时教师改变总结方式,把总结的权利让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质疑,有助于学生总结新知识及学习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教学“平均数”一课,结尾让学生结合全课小结自我反思,提问质疑,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班的考试成绩得95分以上的人很多,但有一两个人得O分,平均分就会很低,用平均分来说明我们班的成绩差公不公平?”“除了平均数,还能不能用别的数来比较两组投篮的成绩?”“平均数和除法中的平均分有联系,谁知道?”这样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问总结,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提问意识,把握提问时机,挖掘各种资源引导学生愿意提问、能够提问、乐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喜欢提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田径运动中体验快乐 下一篇:从兴趣入手,讲求方法,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