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学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间:2022-05-30 01:45:00

把握科学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把握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堂内容,在对自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科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对学生实行合理评价,就是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一、营造科学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创新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创新,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空间,而这种空间需要教师为其营造。科学课堂离不开科学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间,将实验由课堂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校园里的植物》(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让学生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科学家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创新欲望。为了营造科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如故事、游戏等,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科学探究之感,体会科学家的创造过程,从而激发创新热情。著名的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观察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结构形式,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在《做一名小科学家》(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科学家进行实验的照片,并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激发学习科学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引导科学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实现探索过程开放性、多元性特点。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形状与结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单元中,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一个鸡蛋所能承受的压力”。有学生说:“鸡蛋轻轻一压不就碎了吗?”有学生猜测:“也许会承受几本书的压力。”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猜想鸡蛋的受力点,通过猜想实现创新。培养学生好奇心也能够引导科学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在《奇妙的声音王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教师可以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声音分别通过真空、水进行传播,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否能够顺利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也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在问中实现创新。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提问。在《我们的地球》(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生会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这一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会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努力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当课本知识无法达到其学习需求时,学生还会主动到互联网和图书馆内寻找答案。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认真听讲,并根据学生的提问完善课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现科学评价,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合理评价,能够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思维,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突发奇想”,对于这样的“奇想”教师要积极对待,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想法”,让学生明白,权威不是没有缺陷的,是可以挑战的,让学生形成一种大胆猜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牛顿从一个落地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限的,也许这些“胡思乱想”中就隐藏着伟大的发明,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来否定学生的“奇想”,要鼓励学生在“奇想”的引导下,继续探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以成绩论高低,要采用灵活、科学的评价形式,不能用考试和分数来禁锢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摆脱分数的束缚,实现探索思维的自由性,在自由中实现创新。合理的评价,能够保护学生的创新,让学生在一个被理解的氛围中学习,不会因为自己想法的奇特而受到歧视,从而坚定创新之路。

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引导,就能够产生科学的跨越,实现质的飞跃。小学科学作为一种基础教学,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课堂中科学引导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激发、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如何上好音乐常态课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