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公平

时间:2022-03-26 07:37:15

摘 要: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父母、监护人、抚养人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作为父母,即使是在生活中,细节上只要有孩子在场,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道德标准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标准。

关键词:榜样;观察学习;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71-02

大学毕业后在小学的几年教学工作经历,以及读研以来,对心理学学习的一些感悟,让笔者对初入小学的一二年级的儿童的心理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初入学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经历成长的一个过渡期,从幼儿时期以父母、祖父母等家人为主的成长教育环境过渡到以教师、同学为主的成长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家长自身行为的不同,以及孩子之间不同行为模式的传递表现,对于该过渡期的孩子,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从幼儿到儿童的过渡现象

在小学教书的这几年来,笔者教好几门不同的课程,也就得以任教到多个年级以及同年级的多个班级,使得在这三年里,笔者接触到更多的孩子,其中多数是一二年级这些低龄儿童,而笔者母亲是有着几十年幼教经验的幼儿园教师,所以在笔者的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处于过渡期的幼儿以及儿童,其中一些现象引发了笔者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比幼儿园时有了更多机会跟同龄孩子接触,并且是在没有任何成年人的监护下的短时间自由相处,不同家庭生活背景下的孩子集中在一个相同的大环境里,比幼儿园时有了更多的课程分类,也有了接触更多不同老师的机会,有了课间休息时间,在没有成年监护人时时刻刻的监护之下,课间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出入教室,可以自由与同龄儿童交往。这一过渡时期里,儿童的生活元素变得丰富,活动范围扩展,接触的事物增多,对于其社会学习是一个极佳的时期,而他们社会学习的榜样,来自他们的身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其中父母仍然会占有主要的低位,而老师和同学的作用在加大,尤其是同学这一参照物,更体现出这些儿童在其幼儿时期接受父母榜样学习的差异。

二、社会学习中的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随着80后的一代人陆陆续续做了父母,这些做父母的自己也是独生子女,在孩子的学前教育方面很是马虎,有很多做父母的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丢给他们自己的父母,直到孩子上小学,他们的父母力不从心了,才把孩子接过来自己带,往往这个时候,孩子就不听管教了,为人父母的就又开始找借口说孩子管不好,一下把孩子推给老师,恨不得让老师帮他带孩子,这是不负责任的。作为父母,人类出生接触社会的第一任生活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儿童,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明白,其实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即使不明白,也可能在模仿中学习,无论行为本身是对是错。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其独特的道德观,有他们自己对是非的分辨,即使幼儿园里也会讲授基本的对善恶的分辨,幼儿至儿童期,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通过耳听眼见的方式,有意识无意识地逐步学习,并开始模糊地形成其最初的道德观。基于这一特殊时期幼儿及儿童的思维特点,形象思维更能接受的不是教导,而是榜样对象的行为,通过日常所见这一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方式,塑造其道德意识。

家长有时会找借口,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大了再教,可什么才是大了,等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形成?等他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准则都形成?那时就晚了,儿童的自制力不够,道德观也很模糊,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后果就算谈不上“不堪设想”,但也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危险的种子。儿童是最会模仿的,他最敏锐的感官就是视觉,眼睛看到的一切都会是他模仿的对象,笔者认同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包括我们当教师的,“言传身教”比什么都来得直观、有效,不要逼迫孩子做你自己做不到的,他会委屈,会不服气,会觉得不公平。

三、典型实例回溯分析

笔者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教好几门不同的课程,有时会任教到某一个年级,也就是说,笔者可以接触到这个学校某一个年级的所有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每个班孩子的特点,差异以及共同点,但接触最多的还是数学并兼副班主任的班级的孩子,出于负责任的态度,笔者对其中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家庭做了一些侧面了解以及日常观察,并做了一些回溯分析。

1.人际交往压力释放

迟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她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而且也不太合群,每次课上要求合作完成什么任务时,她都默默地自己一个人完成,而她同桌更愿意回头和后排的同学活动,课下找她谈过几回,收效并不是特别大,但也有所改善。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笔者瞧出些端倪,孩子放学后由于主动留下来和同学打扫卫生,而被妈妈责怪她为什么没写完作业。孩子发起了脾气,大喊道“你就知道作业,作业,作业。什么都没作业重要,我喜欢打扫卫生,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有什么不对?”母亲语塞,孩子气鼓鼓地“怒视”着母亲,“那你也不能天天打扫卫生啊,天天不想回家,就想在这玩儿!”母亲有些理亏,但仍不示弱,直到笔者的出现,才让这场争执终止,母亲可能猜到笔者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一脸尴尬。

迟同学的父母年龄比较大,尤其是她的父亲和笔者父亲差不多大,所以孩子从小跟过于年长的人接触过多,入学后表现出与同龄孩子的不合群,这个孩子的成长倾注了一家人的厚望,孩子压力很大,每天似乎都有做不完的习题。这个孩子极其要强,知识面也很广,但成熟一些,经常因为老师没有喊她回答问题而偷偷地哭,脾气倔强,认准的事情就会做到,这样的性格在一年级的大多数孩子里显得很独特,所以才不合群,显得孤僻,甚至不多话。

原来她不想早回家对着妈妈和作业,父母亲以对待青少年的方式对待她,希望她万事以学习为重,殊不知她毕竟还是个孩子,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不爱玩的,而且正是同龄友人交际的开端,她把打扫卫生变成了与同龄人交往的途径,这是她好不容易找到的,适合她的放松交际方式,每天下午留下来打扫卫生,她很快乐,满脸的笑,显得比课上的她更轻松,跟同龄人之间的话也多起来了,甚至会很开心的大声喊“鲁老师好”。

后来笔者和其母亲谈过,希望家长能对其稍微放松一点,提出就让她每天下午下课后跟着同学打扫卫生,家长可以陪着她打扫,或者稍微晚二十分钟来接她,让她在上课与回家之间“自由”一会儿,这样她会轻松一些,这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她有自己的想法,之后的日子她仍然喜欢留下来打扫卫生,作业质量并没有下降,学习成绩也并没有后退,只是她的父母不再阻止她打扫卫生了,而只是在班级口等她,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像这样一个自觉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如果当父母的在工作中,总被人盯着,做完一项工作就得再加一项,那他们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谁都希望累了一天之后,可以有一个时刻放松的生活。

2.学习氛围营造

张同学较为多动,几乎没有办法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超过3分钟,往往是边上课边变换姿势。为此笔者咨询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孩子本身很聪明,孩子的智力在同龄的孩子中算是不错的,有时课后,或放学后家长还没来时,会给他讲讲作业,发现他的反应很快,尤其是数学,数字运算之类,不过各门作业的字都写不好,这可能也是好动造成的,但是课后的一对一辅导毕竟不能解决问题。

男孩子这个年龄好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后来了解到该学生的父母平时不是很管他的学习,更多是父亲忙工作,母亲到处玩儿,只有在他无法完成作业,或是好动时打一顿,教育孩子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工作,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建议让母亲在他做作业时坐在他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看看书,哪怕是杂志,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学习的氛围,可能会对孩子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会受到父母行为影响的,如果父母就是爱玩儿的人,孩子可能就会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父母在教训孩子不认真学习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能做到静下来看一本书,甚至一本杂志,而不是天天对着电视、电脑、酒桌、麻将桌。

四、不能以身作则的不公平

儿童也是人,在幼儿向儿童过渡的时期,他身边的父母,是其第一学习榜样,而学校的同龄人以及教师都是其第二榜样,教师有各种师德规范,相对而言更能有意识地以身作则,并在班级教学中树立同龄人榜样,而孩子在课下的同龄人交往中,同龄人榜样会是不同家庭教育的产物,这个无法预知的,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一环,父母,监护人,抚养人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作为父母,即使是在生活中,细节上只要有孩子在场,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道德标准也会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标准。最简单的例子,儿童出于好奇骂了句脏话,被其他孩子学会后报告老师,随后在与其家长的交谈中就不难发现,那句脏话就是他家长的口头禅,也许家长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做人要谨慎,做家长更应谨慎。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也要聪明得多,“见多识广”是真的,见得多了,自然会的也多了。“教学相长”细心观察会发现孩子的心容量很大,你只要愿意他们是可以谅解大人对他们的误解和过分要求的,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和他交流,讲道理,并适时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小培养其理性思维方式,至于信任是建立在两个人相互的基础上的,不要逼迫孩子做你都做不到的事,那不公平。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论信用证中的银行审单责任 下一篇:第二适应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