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挖掘与引领的艺术

时间:2022-03-25 06:22:00

“趣味”挖掘与引领的艺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强调的“乐知”就是我们今天教育理念中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带着兴趣学习的意思,只有“乐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挖掘语文课程中的趣味呢?

首先应正确理解“趣”的真正内涵。

案例1一位教师上苏霍姆林斯基一文这样设计:

师:爱情到底是什么?你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什么?

生:爱情是两颗心的相搀相扶相互信任,从父母身上感受了爱情的幸福与甜蜜,同时也感受到爱的艰难与困惑。(鼓掌)

师:是不是打仗骂仗时。(学生大笑)

师:动物之间结合是不是爱情呢?(生笑)

其实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爱情的实质,但本文作者是探讨人类爱情的共同本质,没有必要探讨个例或。如纯粹追求趣味,有时不免陷入低级趣味之中。小沈阳的小品只是迎合观众的心态,如果多了、泛了则会给人低级庸俗之感。

那么真正语文课堂趣味如何挖掘呢?

首先,应挖掘文本中无限的生活情趣。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我这样设置问题:作者称“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在哪里?请同学自己朗读感知。

生:乐在百草园的景色。师:有哪些景色?生:(滔滔不绝)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鸣蝉、黄蜂、蚰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覆盆子……

师:春夏秋景色各异、颜彩斑斓啊?师:你们有哪些生活的经历?生:摘桑葚、吃桑葚、满嘴通红,受到家长的呵责、生:在田野薅草按斑蝥,“啪”的一阵烟雾……生:捉蟋蟀养在笼子里听歌唱、斗蟋蟀……一个话题一下子打开孩子生活的画面、在滔滔不绝的诉说中体会无限的生活情趣,我适当引导让学生把生活的趣事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当作课后练笔,一下子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关于“美女蛇”传说,冬天捕鸟的片段无不勾起学生朗读、诉说、写作的兴趣。

人生的理趣。好的作品都是对生活小事的叙写中融入感情,并能从中感悟人生、思考人生。我们学习短文两篇《蝉》《贝壳》时我这样设计:师:通过作者作品我们了解了蝉的生活,地下四年或七年的黑暗、仅仅是为了30多天的歌唱,你对此有何感想?

生: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存在价值,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用短暂生命谱写了人生壮丽的篇章。生:只有经过坎坷、挫折、锻造的生命才能悟出生命最动听的乐曲,生:人就应该像蝉一样,在生命的每个日子里都应放声歌唱、不管刮风、不管下雨……由此我想到歌星丛山,在生命最后关头依就用歌声给人慰藉、给困难人的以帮助……师:是啊、小小的一篇文章、一个微不足道的蝉竟给我们这么多启示。《贝壳》一文中这样写到:“但是,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通过朗读我们深深的被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折服,被文本中所蕴含的深邃哲理所感染,有什么比这精神上的享受更让我们幸福呢?

博大的志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抒发作者不畏险阻、不畏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豪情壮志。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望青天揽明月”铮铮诗句都写出了诗人实现人生壮志的豪情。诗言志,文又何尝不是?仔细阅读都会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生理想。《陈涉世家》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旷世呐喊表现出作者远大志向及反封建的精神。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写到“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心中有足乐者”对比今天的我们又付出了几分努力?教师在学习课文时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志趣,激发今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本身所赋予我们的本能。

事物本身并无趣味可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认真钻研文本,不断引领,使受教育者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健康成长。(作者单位:通榆县瞻榆镇第一小学)

上一篇: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