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三题

时间:2022-03-24 11:37:54

谈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三题

摘要: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普遍不被重视,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状态。必须改变当前过于功利化、实用化、短期化的教育理念,从高校学科定位上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立性,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所谓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类课程。公共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存在消极应付、师资匮乏、开课不足等现象,一直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就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谈几点认识,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破解有所裨益。

一、教育理念问题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而艺术以其独有的感受、想象、创造等特性,已成为培养综合性人才不可缺少的要素。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艺术教育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平衡,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国外许多著名高校都将艺术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哈佛大学从1993年起连续举办全校性的“艺术优先(ARTFIRST)”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师生参与其中,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和乐趣[1](45)。我国政府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谓不重视,近些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予以规范和指导。从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从2006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那么,公共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多份研究成果显示,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大学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搭头”,教学机构不健全,课程设置不规范,人员、经费保障不到位,开课门类不全,教材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2]。曾经有学者对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的1440名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集中分布于70分—90分之间,明显低于问卷设定的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给公共艺术教育“正位”,必须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做起。由于艺术教育是一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软功夫”,短期内没有什么显性效应,一些学校决策者在当前教育功利化、实用化思想影响下,难以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大都抱有能应付就应付、不愿投入过多人力和物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心态,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要精力放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在学校所受到的艺术教育非常有限,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艺术素养欠缺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院校必须扭转当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思想倾向,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民族长远发展的意义,真正从决策和行动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旁无责贷地为学生补好这一课。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科建设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而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中所有浅层性的认识和行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持[4](244)。与高等院校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公共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严重影响了教育实施的结果。近年来,虽然也有学者就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建议和策略,但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或者对如何破解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困局提出大的框架性思路,而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如学科定位、机构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管理、考核评估等都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发展公共艺术教育,首先要解决其学科独立性问题。长期以来,在缺乏明确目标定位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相关研究,大都是在德育教育的大框架下讨论艺术教育。直到今天,艺术教育仍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被列入德育教育的范畴,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作支撑。而事实上,艺术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就学科建设来讲,完全有必要将其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加以建设。要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学校总体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和渗透,这对于建构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解决艺术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问题。目前,各个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差别较大,少数大学如清华、同济等将公共艺术课作为必修课程,而大部分学校都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艺术教育,具体情况也不均衡,有的按艺术分类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等七大系列课程;有的高校则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开设的艺术课门类较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这从大的框架上明确了当前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具体如何实施,则需要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切实做好教学规划编制、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选用等工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三、机构队伍建设问题

目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设立相应教研室,负责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学,大多隶属于艺术学院或人文学院,根据其统一安排来开展教学;二是设立相对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但大多挂靠在学生处、宣传部等机构名下,实践中是否独立运行要看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三是设立真正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院系、教学机构是并列的关系。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必须结束这种多头机构设置的乱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拥有独立的人员、财务、设施等管理权限,能够根据教学规划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从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各个学校也是情况不一。一些设有艺术院系的学校一般会指派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艺术教学任务,但在近年来艺术类考生持续火热而专业教师编制紧缺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本身承担着较多专业艺术课程,如果再加上繁重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时间和精力上会非常紧张。很多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则不得不从校外临时聘请一部分教师来承担艺术教学,不仅教师的文化和艺术素养难以保证,课程安排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结合当前国家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应当从体制上拓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来源渠道,让高校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引进上有更多的自,能够根据本校教学实际需求引进相应的人才。此外,高等院校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上一些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等进行合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展艺术教育渠道和领域,在丰富艺术教育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应当指出的是,公共艺术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作为保障。一是要对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情况的考核,包括教学规划、师资配备、场地安排、设施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二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三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包括艺术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能力等。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动真格”地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例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贯彻〔2015〕71号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公共艺术教育建立监管制度,自2017年起对未能执行课程计划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实行合格性评估以及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对不能开齐开足课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施行政问责。相信有了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迎来前所未有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一瞥[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01).

[2]章仙踪,张剑桥,司念伟.公共艺术教育如何避免“被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2-05-03.

[3]易晓明,杜丽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N].中国教育报,2012-08-20.

[4]王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批评———从公共艺术与公共体育的比较入手[J].艺术百家,2013(1).—150—

作者: 江小楠 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上一篇:水利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关键问题讨论 下一篇:项目管理在农村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