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制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24 06:21:00

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制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制作中普遍存在的制作周期过长、重点内容表现不足、画面缺乏美感等问题,从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制作各阶段应重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确保教学片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等教育;电视教学片;对策

一、引 言

实验类电视教学片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呈现常规条件下难以呈现的影像、声音现象,在实验教学中起到启发想象、开拓思路的良好作用。同时,实验教学片的反复使用,还能够节省人力物力,促进资源节约。笔者参与制作了多部高等学校理工、农学等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已经广泛应用于本校的本专科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自身的制作经验及与同行交流,发现实验类电视教学片的制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制作周期过长,从确定选题到制作完成,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经常无法及时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重点内容表现不足,实验的拍摄过程远比它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得多,关键步骤要即拍即停,这种和正常实验的差异容易造成拍摄的遗漏;再次是画面美感不足,因为实验室器皿、器材众多,容易造成拍摄环境杂乱,加之光照条件不足,试验人员着装的大面积白色对摄像机自动曝光的干扰等因素导致画面美感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基于前期准备与分镜头脚本编写、中期现场拍摄、后期画面编辑三个方面着手的完美精确,并且做到位,才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的实验类电视教学片。

二、有效缩短制作周期、避免画面遗漏

1.与相关的专业老师协调,共同合作,写出需拍摄试验的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是拍摄和制作的基础和依据,它的全面和细致程度,关系到整个教学片的质量。脚本的准备一般由制作人员给出格式,专业老师根据自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填写脚本内容,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他们写出的内容一般不具有镜头感,还需要制作人员根据专业老师提供的内容进行细部的修改,对拍摄环境的外貌、时间变化中的光线关系、要拍摄的主体等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用最佳的角度和最好的画面表达教学片的主题,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2.制作人员也要加强与所要拍摄实验内容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这样在遵循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抓住拍摄要点。

3.专业老师要做好实验的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心理上的准备。有相当多的老师在平时讲课时游刃有余,而面对摄像机镜头时由于紧张和不适应,容易错误百出;二是具体实验内容和材料的准备。有的试验周期比较长,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根据拍摄的时间安排,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进行同一试验,最终拍摄时,不同位置的实验展现不同阶段的关键现象,这就提高了拍摄效率,避免了在拍摄过程中由于试验本身的限制而出现长时间的等待,缩短了拍摄周期。

三、注意画面美感,兼顾后期编辑需要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接下来就是按照先前确定的拍摄计划,根据分镜头脚本进行拍摄了,在拍摄中依然有一些因素需要注意。

1.要加强环境的卫生,有序摆放被拍摄物体,保证拍摄画面的干净、整洁

除了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之外,还要就选定的拍摄角度观察被摄物体,以确定背景是否干净、整齐,尽量避免鲜艳的颜色或亮光出现在背景中。同时,要防止人物投影进入画面主体或背景中。在拍摄中一些玻璃器皿和不锈钢器具会折射或反射出人的影子,要尽量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或移动被摄物体避免光影形成。

2.定时进行白平衡的调整

在白天拍摄一般要以日光照明为主,而不同时间日光的色温是不一样的,除了在开始拍摄时调整白平衡之外,在拍摄中也要随时间和环境变化做好白平衡的调整。每隔两小时建议调整一次白平衡,以保证颜色还原的准确性。另外,有些拍摄位置可能光线较弱,要添加人工光源进行补光,此时必须调整白平衡后才能进行拍摄。

3.对关键实验现象的拍摄不要被分镜头稿本所束缚,应该尽可能多角度、多景别地进行拍摄,这样后期制作更加自由。

4.准确把握画面的曝光

一般情况下要使用自动曝光,而如果画面中出现大面积的白色或高光时,要选用手动曝光。如拍摄专业老师操作仪器时,一般穿着白大褂,此时若使用自动曝光,人物则面部发暗,影响效果,应选用手动曝光。采用手动曝光时,不能仅以老师的面部为标准曝光,否则会造成白大褂严重曝光过渡。此时应该选择一个折中的光圈值。

5.准备好蓝色或红色的衬布,以便于在必要时作为背景布使用。在拍摄有些教学器具时,摆在单一背景上,会显得比较美观并且能突出器具的特点。

6.多拍摄空镜头。空镜头在后期制作中,既可以用于开头结尾的画面,也可以置于不适合相接的两个镜头之间作为过渡,大量的空镜头可为我们后期编辑提供丰富而有用的素材。

四、注重节目的整体包装,保证教学效果和视听感受

后期编辑是整个制作过程最耗时耗力的环节,是电视教学片和电子教材完成和完善的最后程序,是决定电视教材质量的重要环节,剪辑要通过镜头的合理组接、声像的合成来实现导演的设计和构思。一部优秀的电视教学片,应该是编导、摄录、剪辑、音响等各部分有机而默契的配合,音响、画面和情节自然而流畅的衔接,遵循教学活动的科学规律,运用蒙太奇艺术手法,整理归纳,去粗存精,合理剪排。

1.建议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后期制作

一般情况下,专业老师应参与整个制作过程,以提高编辑效率。专业老师非常了解这个试验,需要突出强调什么内容,哪个画面最能说明实验问题,哪个画面存在操作失误,他们一眼就能识别。有了专业老师的协助,编辑制作过程将更加流畅。应提醒专业老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过程所需要耗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并且很枯燥。

2.画面衔接要合情合理

镜头衔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动接动,静接静”。“动、静”需要衔接时,应在前一个运动结束才能衔接下一个静止画面;“静、动”需要衔接时,后面的运动镜头必须从画面开始动时就要衔接。拍摄同一场景中同一事物的画面,若景别相同不能直接衔接。

实验类电视教学片应少用甚至不用镜头转接特技,特技效果虽然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画面内容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必要时,特技可以用于不能相邻衔接的两个镜头之间作为过渡,或者表示特定的意义如段落的间隔等。

3.解说词的录制要清晰、自然,富有感染力

一般情况下,解说应随电视教学片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解说的语调和风格,应与拍摄的电视教材的内容和风格相统一。配音人员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技巧娴熟、声音洪亮、嗓音甜润、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发挥声音的感染力,使电视教材更具有吸引力。而有时要求不是很高,可以使用学校广播台的学生播音员,他们一般经过了一定的 专业训练,能够满足基本的录制需要。在录制时,若出现朗读错误,应该从前一个句号位置处开始重复,以便于语气的衔接。另外要注意语速的控制,有的播音员原来以播新闻为主,播教学片就应该建议他放慢语速,以适应教学片的特殊要求。

4.电视片最后的合成与包装要体现教学主题,并能给人以美好的视听感受,能够让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整个实验过程。

教学片片头是为展示电视节目主题、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提炼、将节目名称、标志、画面、声音包括音乐或歌曲、自然音响、同期声及解说等要素进行加工而成的一个特定的连续画面组合,起到吸引学生、强化记忆、便于识别的效果,它也是教学片最直接的包装,最容易给学生留下较深的第一印象。

背景音乐应选择舒缓、抒情的乐曲,并且尽量不要选择名曲。因为名曲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真正的教学内容就被忽略了。在合成时,背景音乐应比解说低至少10分贝以上,以保证解说的清晰性。

5.在制作基本完成时,应请相关的专业老师审片,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如果有的画面虽然美观但不足以突出重点,则应该选择更能突出重点的画面,即使它不够美观。

如果有些关键现象没有拍摄到或出现拍摄失误,则应该及时补拍,不应糊弄了事。

总之,后期编辑的关键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样片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才不会出现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的外行现象。

五、结 语

一部试验教学片的制作从开始的准备,到中期的拍摄,到后期的编辑。整个制作过程都要仔细、谨慎,围绕教学片的主题,形式服从于内容,并最终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制作出画面效果美观大方,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试验教学片。

[参考文献]

[1] 李杏林,白轩.实验教学片的设计与制作[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2] 张恩成,白滨.实验教学片的制作要体现素质教育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1998(08).

[3] 吴晓光.浅谈高校电视教学片的选题[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02).

[4] 陈惠芹.将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于电视教材制作[J].电化教育研究,2001(05).

[作者简介] 贾春香(1965―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影视制作.多媒体技术;师春祥(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影视制作,多媒体技术;于双娜(1980―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影视制作,多媒体技术。

上一篇:当自然与女性不再是他者 下一篇:高校DV文化与创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