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一则数学教学探究案例

时间:2022-03-24 02:16:13

浅议一则数学教学探究案例

山西孝义中学032300

摘要:本文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某一个问题的巧合回答入手,采取及时引导、检验探究、揭示规律、完善认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快乐,并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检验;探究;引申;推广;以生为本;动态生成

一、一则教学探究案例

题目:设x,y∈R且2x2+3y2=6y,则x2+y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经过同学们几分钟的尝试、思考讨论,形成如下解法:

解法1因为x2=(6y-3y2),

所以x2+y2=-(y-3)2+.

由x2≥0得0≤y≤2,

故x2+y2的取值范围是[0,4].

点评通过相互代换消元,转化为一元函数,注意y的取值范围.

解法2因为+(y-1)2=1,

所以设x=cosα,y-1=sinα(α∈R),

所以x+y2=cos2α+(1+sinα)2

=-(sinα-2)2.

因为-1≤sinα≤1,

所以0≤x2+y2≤4.

点评通过引入第三变量α转化为一元函数,注意α的取值范围.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这时,生1提出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生1:2x2+3y2=6y表示的曲线为椭圆,如图1

[-][][O][-1][2][y][x]

图1

x2+y2可看成是该椭圆上的点到原点距离d的平方,不难看出,0≤d≤2,

所以0≤d2≤4

这种解法,同学们感到直观、简捷!

笔者心里明白,这是巧合,并非必然!这个问题不能放过,必须澄清,否则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2. 提出问题

师:生1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即椭圆上的点到椭圆短轴的一个端点的最远距离一定是短轴长2b吗?

(同学们积极思考起来,课堂上静悄悄的,几分钟过去了,也不见学生有新的发现).

师:(提醒学生)是否可以先赋值(特殊椭圆)检验呢?

(一阵沉默之后)

生2:(激动地)不一定是2b,比如椭圆

+=1,长轴的一个端点到短轴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

=2>4=2b.

生3:我和生2的相似

A2B22=a2+b2,

B1B22=4b2,

[x][y][B2][B1][A1][A2][O]

图2

令a2+b2>4b2⇒2a2

所以只要椭圆的离心率e满足

师:生2、生3找到了最大值不是2b的反例,那么什么时候就是2b呢?生3同学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吗?

(同学们探究的兴趣被激发得更浓了,同学们设出动点坐标(x,y)演算着、思考着、讨论着……笔者也在行间对同学们进行点拨……)

生4:(胸有成竹地)老师,这就是把刚才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一般化的讨论.

3. 解决问题

生4走上讲台,板演如下:(笔者给予了帮助)

设椭圆方程为+=1(a>b>0),

求p(0,b)到椭圆上的动点M的距离的最大值d.

解析设M(x,y)是椭圆上任一点,

则PM2=x2+(y-b)2

=-y+

2+(-b≤y≤b).

(1)若

则当y=-时,d=PM=;

(2)若≥b,即≥1,

即0

则当y=-b时,d=PM=2b.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想法?

生5:可以引入第三变量将其化为一元函数!

设M(acosα,bsinα)(α∈R)是椭圆上任一点.

则PM2=a2cos2α+(bsinα-b)2

=-c2sinα+

2+

(1)若≥1,即b2≥c2,

即0

则当sinα=-1时,d=PM=2b;

(2)若

则当sinα=-时,d=PM=.

师:殊途同归,太棒了!大家把这个问题彻底澄清了!

(师生沉浸在探究发现的喜悦之中,这时,生6站起)

生6:老师,这个问题的几何意义也清晰了!

当0

师:生6同学总结得太正确了!

(同学们非常兴奋,笔者看了一下时间,发现马上就下课了)

师:课后可以继续讨论该问题的更一般的情况.

(第二天,同学们陆续把他们的探究成果交到笔者办公室)

4. 引申推广

经师生一起讨论,修改并完善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设椭圆方程为

+=1(a>b>0),则p(0,k)到椭圆上的点的距离最大值d满足

(1)若k≤,则

d==(当y=-k时取到);

(2)若k>,则d=b+k;

(3)p(0,k)到椭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d′=b-k.

结论2:设椭圆方程为

+=1(a>b>0),则M(k,0)到椭圆上任一点的距离最小值d′满足

(1)若k≤,则

d′=(当x=k时取到);

(2)若k>,则d′=a-k;

(3)M(k,0)到椭圆上任一点的距离的最大值d=a+k.

二、教学反思

1.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顺应学生的“巧合”结论,提出了必须澄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演算、修改、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做了引申推广. 虽然这些结论和推广,早有定论,但这是学生自主提出和解决的“原创性成果”,这种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

3. 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备学生的活动,尽可能考虑学生会怎么想,认真琢磨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要珍惜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思维的火花、探索的源泉,是难得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过程要关注“资源生成”,教学设计要讲究“动态生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圆锥曲线中的数学美探究 下一篇:把握本质,绽放数学周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