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设计研究

时间:2022-03-24 10:22:07

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设计研究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实施以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更高。产业升级造成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式,促进大学生在和企业零距离融合中成长,是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设计目的。

一、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训练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以专业学科大类为基础,以就业导向为视角,从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培训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培训实践环节的真实度和培训评价环节的标准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主要通过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与企业人员的座谈进行调查分析。本调查共发送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3份,有效率为984%。在衡量评价方面,本文采用包容性更广和更优的单一整体评估法,采用李克特(Rensis Likert)5分量表,即直接询问受测试者对每一题项的满意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满意,“3”代表一般,“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表1可雇佣性训练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维度在校生反馈均值在校生反馈方差企业反馈均值企业反馈方差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240009345015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235007375010实践环节的真实度215008284009评价环节的标准度218006324008

从调查结果看,在校生对高校可雇佣性培养满意度为不满意,企业对高校可雇佣性培养满意度为一般。具体原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的现实贴近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选择。大部分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单纯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显得比较无力,缺少切实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内容。造成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对现实贴近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理论界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训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其次,各高校的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特定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大一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效果并不明显。

(二)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的市场熟悉度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还有各院系的书记、辅导员组成。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缺乏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企业的深入研究。加之很少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业务知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同时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也存在对市场需求不熟悉的问题,缺乏对可雇佣性技能培养的系统了解和把握,难以将理论的知识与市场融合,无法提供更接近市场的要求和培养计划。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对就业市场和专业对口行业、企业的熟悉程度,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三)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专业实践环节的真实度

高校绝大部分专业均设置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学生了解职场,了解企业,了解行业的最佳环节。调查发现,专业实践环节的真实度得分最低,而这恰恰是开发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的最重要的途径。造成专业实践环节真实度得分低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普遍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虽然有在课程环节中设置实践课程,但是限于高校拥有的实践平台,合作企业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往往限于短时间的游览参观,无法深入职业岗位,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行特点。

(四)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评价环节的标准度

现行的可雇佣性技能培训评价标准,并没有统一,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在考核评价环节,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没有专门而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在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侧重点选择课程的课时数量,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要求指标形成对可雇佣性技能培训的考核指标。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这正是可雇佣性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的设计

(一)四方协同,构建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通过界定政府、高校、雇主、家庭在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联性,分析四者在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建立提升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以学生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高校为主导、雇主为依托、家庭为辅导的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图1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

(二)广泛调研,设计不同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指标体系

由于毕业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其训练的指标也不一样。高校可雇佣性技能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到可雇佣性技能测量指标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评价的不确定性,合理地对不同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技能进行分析[1]。实际操作中,通过与就业基地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联系,以学生为主题,对同类型企业深入调研,从行业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岗位分析、市场经营等方面了解企业,掌握了第一手资讯后,在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中专门设置相关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训练指标体系。

(三)校企联动,搭建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全真职场环境

首先由学生自我选择加合企业,申请加入企业之后,项目组专门将所有报名学生集合开展为期两天的职前教育,主要对即将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点介绍(如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岗位需求分析等)。另外,同时展现在这一行业比较出色的学长成长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经过两天的职前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性格以及职业兴趣测试,进一步结合一对一职业生涯咨询结果,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部门岗位,锁定求职意向目标。全面了解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和训练目标以及考核要求,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四)学习演练,全过程训练可雇佣性技能

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习,并现场一对一演练,演练通关后,引导学生深入市场,进行实操训练,并记录结果。核心是将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内容贯穿到学生理论学习和市场检验的整个过程。缩短学生可雇佣性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全过程以提高可雇佣性技能开发为基础,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为方法,对训练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演练――市场化过程中获得可雇佣性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五)科学评价,形成训练业绩考核和就业推荐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其考核的标准肯定落在企业对人才的评价上[2]。在为期3个月的校内训练中,对参加可雇佣性技能全真训练的成员,指派一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对其指导,对其过程进行监测和考核。如果是销售类的工作,则以具体的业绩进行考核。如果是技术类的工作,则以具体的评价为考核。考核优秀的人员,由项目组推荐到对口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训和实习。3个月后由企业给出聘用还是不聘用的结论,以此检验训练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28-30.

[2]孟利前,张京生,胡清晨.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21-223.

上一篇: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医患关系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