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思索论文:区域农业科技的思索透析

时间:2022-03-24 05:55:02

科技思索论文:区域农业科技的思索透析

作者:黄焰 丁云骏 周琼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向过于单一,农业龙头企业成为获贷主体。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其他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农业科技项目则审慎介入。从信贷领域来看,信贷支持范围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而对农作物种子繁育、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节水灌溉等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成果支持很少。至2012年8月末,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4家,贷款余额20.96亿元。以农行宜春市分行为例,该行与35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至2012年8月末,对3家部级、15家省级龙头企业授信总额10.17亿元,贷款余额7.91亿元,仅上市公司仁和集团公司贷款余额就达6.4亿元。(二)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抵质押方式有待改进。从信贷品种来看,全市仅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而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商标权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业务和产品尚未开展起来。从抵质押贷款方式看,全市农业科技贷款仍选择传统的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为主的抵质押方式,尚未开发知识产权、农产品、应收账款等抵质押方式,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从信贷审批程序来看,如农发行发放的农业科技贷款,管理上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贷款要满足抵押条件,评审必须上报二级以上分行,环节多,效率低;农业科技贷款项目的立项申报,要同时经银行和科技局双重审批,科技创新主体还需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三)农业科技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制约了信贷投放动力。一方面,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周期长,与信贷期限不匹配。一般来讲,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期限大多在一年及以下,贷款项目还未产生效益时,贷款已到归还期限。另一方面,科技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为42%,农业高效转化率为37%。这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农业科技生产周期长,又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市场和转化等风险,直接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放贷动力。(四)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健全,滞后于农业科技发展。一是对保费财政补贴的审批手续繁琐。在中央、省级保费财政补贴款下划到县财政时,部分财力吃紧的县市财政部门转付保险补贴款超过5万元需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并经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后方可支付。多数财政部门不同意预拨保费补贴资金在险种之间调剂拨付,造成保险公司部分险种资金不足,应收保费难以清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考核和农业险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商业性保险未涉入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受农业科技发展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等因素影响,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介入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农业保险品种基本上都是政策性保险。三是政策性保险开发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

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设定农业科技的信贷准入门槛。一方面,要针对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以“大农业”的发展思路来制定落实农业科技贷款政策,拓宽农业科技贷款的业务领域,使其支持范围不仅涉及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还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等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产业化,不断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切实改变片面依靠科技主管部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的做法,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其行业协会的科技推广计划、获奖证书、新产品认定证书等,均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鉴定,从而为农业科技贷款的发放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二)创新支持农业科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股权、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应收账款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的信贷产品。对现金流稳定、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可考虑以应收账款为保证对企业发放贷款;对于一些缺少抵押品及信用度还未完全建立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如果与其合作的实力较强的企业有付款能力并愿意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可对此类科技企业发放票据抵押贷款;探索“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模式,并针对农业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特点,适当扩大农业科技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对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实行贷款利率优惠,充分发挥信贷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信贷产品应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商业化过程缓、推广体系大的特征,设计出适应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分阶段、分期限信贷产品,提高金融产品创新与农业科技产品商业化的契合度。(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保险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比例,减轻农民保费负担,提高农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二是引导商业性保险涉入农业科技领域。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出台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优惠政策,对其经营农业科技保险实际亏损审核后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以增进商业性保险公司涉足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信心。三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科技保险品种。结合地方优势农业产品实际,积极向上申报开办农业科技创新保险险种,并争取一定比例的政策性保费补贴,可以选择部分县市现行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全面铺开。四是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借鉴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保险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健全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五是推出地方优势农产品打包综合保险。针对一些地区存在单一优势农业产品规模偏小与保险需求强烈之间的矛盾,科学设计种植类、养殖类等综合农业保险品种,合理设置投保的费率和条件,满足农业科技发展对保险的市场需求。

上一篇:科技合作论文:地区农业科技合作新进展透析 下一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科技与农业的关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