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3-24 03:47:08

直面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沟通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概念与具体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数学学习经验的重要源泉。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而更加积极地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发展自身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那么面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创设数学化情境,关注学科本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数学知识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可靠的基础和有效的启发。 判断一个情境的创设得是否得当,首要是看情境本身是否指向于数学知识的实质,而不是看情境的外包装是否精美、是否使用了现代信息手段,本末切不可倒置,因为这是数学课堂。

案例:师:同桌小朋友自由讨论一下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生1:我和某某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回家,她教我跳舞。

生2:我和某某是好朋友,她妈妈是我的姨妈,我经常帮他整理书包。

……

师:有朋友真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老师太羡慕了。老师也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掌声热烈响起)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做的游戏,就是考考小朋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朋友,谁就可以获得小红花。

分发卡片:2+4,5-1,4-1,5-2,4-3,2+3,5-2,5-0,6,4,5,3,2,1,0。

师:看看我们手上的算式和数字,想一想它们谁和谁是朋友呢?请小朋友们找出它们的朋友。

……

两分钟后,小朋友们一片茫然,找不到“算式和数字”的“朋友”。

教师本意是要创新教材,教育学生之间要互帮互助,进行人文精神熏陶。但反思本教学情境:人际交往中的“朋友”与数学中的相等关系能否划上等号,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吗?算式间的朋友关系是以是不是相等为依据,人际交往中的“朋友”是以是否有共同的爱好、是否能互帮互助而走到一起,难怪学生们无法类比同化,帮算式找到他们的朋友。可见,情境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否则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数学教学生活化不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而且会混淆学生的视听,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甲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有关宇宙飞船的一系列的信息,包括太空舱的容积、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的长度、质量等。然后让学生找其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乙老师则拿自己当模特,让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体重,估一估老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卡片的长、宽及面积,最后让学生说说上面都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两种教学情境,却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甲老师虽然紧紧抓住了国内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这一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乙老师只是以一些学生熟悉的人或物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蕴含的数学问题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创设探究性情境,利于学生思辨

案例: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小华单元测试考了78分,他对妈妈说,他们整个小组的平均分是77分,自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妈妈看了成绩单后很生气。“妈妈为什么很生气。”小华很疑惑,“我没有撒谎啊。”接着老师出示了整个小组的分数:93、90、89、88、85、83、82、78、5。师:小华说谎了吗?你能帮小华解开疑惑吗?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展开思考,生:小华说自己的成绩是中等偏上说谎了,他在小组里是倒数第2。生:77分是小组的平均成绩,但它不能代表这个小组多数同学的成绩,因为有一个学生只得了5分,他把全组的平均分拉下来了。老师接着这位同学的话问道:那么哪个数据代表本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学生思维被激活,展开了新知探索。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发学生创新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根据教材创设“买票”这一情境: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到“七星湖”游玩,“旋转木马”售价:成人8元,儿童5元。

(1)一位小朋友们带了50元,准备买8张儿童票。

(2)老师买了7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

①小朋友买票需要多少钱?

②老师买票需要多少钱?

③小朋友带的钱,够吗?

④小朋友买票比老师少用多少钱等等。

以上问题,具有不同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总之,教学情境创设得当,就会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带给学生更多的实惠,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刍议在小学教学中的“数学日记” 下一篇:走向教育事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