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游戏在大学生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2-03-24 01:24:32

浅析体育游戏在大学生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现代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但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常常被演变为枯燥、单调的竞技技能训练。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游戏在学生心理、生理、情绪等方面作用,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掌握动作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篮球课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在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智力,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篮球运动各种技术与技能,对篮球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体育游戏 篮球教学 效果 作用

一、篮球教学活动与体育游戏之间的关系

体育游戏是按一定的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大众普及性和娱乐性的。研究已证明: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是融体力和智力开发于一身,有鲜明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4]。在篮球教学中安排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到教学效果。

二、体育游戏在大学生篮球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

(一)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对大学生在生理、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1.体育游戏对学生生理的作用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游戏能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学会各种运动技能,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都是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聚精会神学习的时候,就是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游戏恰恰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提高兴奋的积极作用。

2.体育游戏对学生情绪的作用

游戏可以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人产生增力的积极作用,这种增力作用能使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练习,使他们在练习中能够准确地掌握运动技能。通过游戏,还可以提高视觉、运动感觉的敏感性,提高人体对空间和时间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为篮球教学和练习也打下了基础。

3.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无论是游戏比赛还是技能比赛,都能看出学生的好胜心理特征。有效的游戏教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直接表现在学生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上。兴趣是学生练习的内在动力。体育游戏具有情节性和竞赛性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变为游戏练习,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完成好课的教学目的。

(二)体育游戏对青少年篮球教学效果的作用

1.利用多样性的游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篮球教学中,当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进行游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篮球的特点和生活实践中的经历设计游戏,并要求不能重复以前教师所组织的游戏内容,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篮球基本技术技能的积极性,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效果,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

2.创编形式多样的游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单一的游戏,无论如何生动有趣,反复多遍也会令人厌烦,同样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只有针对篮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和篮球比赛实战的需要,创编形式多多样的游戏,才能使篮球游戏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在大学生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事项

(一)游戏的选择应具有教育意义

在结合游戏在篮球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身融入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懂得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掌握互相帮助、配合、尊重等人际交往间的心理准则和社会情感,以达到教学的教育目的。

(二)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游戏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游戏,以达到预定的效果。针对体育课不同部分的需要,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游戏。它同游戏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游戏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变“我要学”为“我要玩”,在玩的过程中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三)应注意选择篮球游戏教学的运动量、运动时间

在篮球教学课中,体育游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接受能力等生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游戏,要严格控制游戏规则、学生密度、运动量等。在教学中的运动量、运动时间的选择要适当,这可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是一堂教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游戏的运用要以课的内容为依据,教师应遵循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熟悉体育游戏的教学与学生身心发现的特点,只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机能以及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游戏在篮球课中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4):54-57.

[2]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15:30.

[3] 宋亚炳.由体育游戏引发对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9):377-379.

[4] 刘玉华,李华.浅谈游戏在篮球课中的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3):71-72.

上一篇:浅议体育教师肢体语言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下一篇:试析高校乒乓球公共选修课中的步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