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视情感体验

时间:2022-03-23 08:34:12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视情感体验

摘 要 艺术欣赏自始至终地包含着欣赏者的情感。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和评价美。①选择直觉性较强的审美客体,运用带有感彩的教学语言和恰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②注重美术欣赏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③评价、反思,既可以看作是学生的作业之一,也可以看作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但更应看成是学生主体能动性、探究性学习的活动。

关键词 美术欣赏 审美客体 教学语言 积极引导 探究性审美能力 体验美

“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是著名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的一段话。美术欣赏是指画面中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如:“竟着了迷”;也能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让她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如:“就和活的一模一样。”总之,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欣赏去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加深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要正确地欣赏一件作品,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评价。如果欣赏者与画家的思想差距太大,对作品反映的生活缺乏了解,就难以欣赏作品。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欣赏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切实加深其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能力,逐步发展达到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欣赏活动才算真正得以实现。

身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我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在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和评价美。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依据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展开的,同时,更需要欣赏主体主动地去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不迷信权威、勇于自我表现、自尊心极强、情绪不够稳定、自控能力差、理想有着时代性和幻想性,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他的欣赏判断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有利的引导。

(一)选择审美客体要有直觉性

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由欣赏主体和欣赏对象两个方面所构成的。感觉越强烈的作品,越能引发学生注意。因此,应该选择构图巧妙、造型完美、空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富于情节、接近现实生活或相关经验的作品,作为学生重点欣赏对象。

(二)吸引注意要运用恰当的引导方式

在欣赏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引感。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对艺术作品的美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使艺术想象的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欣赏中每个人的注意力有快慢、强弱之分。而美术欣赏是“欣赏者用心情来领会、赞赏和评价造型艺术作品”。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就由教师创设良好的情感基调,增强审美心理的情感性和愉悦性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教学语言的情感运用

《美术新课程》改革是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受益的基本美术素养,引导学生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也就是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它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能否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喜怒,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与课堂共忧愁,与学生共欢乐。情感性教学语言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良好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变性、选择设置合理的新颖的教学方法

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选择与提供观念新颖、趣味性和冲击力较强的视觉形象,要求学生用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描述作品的情节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当地进行考察、分小组欣赏、收集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引发联想,为进一步欣赏打下基础。

总之,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帮助引发学生的注意,使无关的心理活动停止,使欣赏的心理活动逐步展开,促进其情感的融入和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理念。如果说欣赏是再造审美意识,那么,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同时产生更高审美水准的追求,就是观赏主体的自然观、文化观和人生观的真实投影。因此,如何避免停留在表面上的欣赏教学,力求深度和广度,就必须寻找正确有效的具体教学指导方法。

(一)欣赏教学中的提示和要点理解

只有在教师自己对课堂欣赏作品有相当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欣赏的要点所在,并以这些要点作为课堂提示、提问的契机,以便促进学生们对作品在文化背景、审美意识、思想主题、艺术表现风格和作者的感受方面的欣赏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应在课前对作品有着充分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并拟定出讲解的要点,有针对性地根据中学生的心智成长阶段设置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格尔尼卡》中,我用课件演示该作品,通过师生互动来逐步分析。

师:你们能说说这幅画给出你的第一印象吗?

生1:老师,我感觉到这幅画好乱。

生2:看不懂!

生3:恐怖、还暗。

生4:颜色很简单,只有黑、白、灰。

师:是啊!《格尔尼卡》全画仅用黑、白、灰三种色彩画。画里面他们的表情都很痛苦,很多东西都被分解了,感觉很凌乱。如果你们在美术馆里见到这张画,你们会留意它,欣赏它吗?

生1:都没有色彩,不好看。

生2:好乱,不想看。

生3:感觉是乱拼的,看不懂。

上一篇:引源头活水,还地理本色 下一篇:高校节能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