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褒禅山 阅尽世间景

时间:2022-03-23 06:17:00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对山水带来的欢愉,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奠定了中国文人高逸旷达的人生模式。千古不易的青山,恒变不居的绿水,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流觞曲水的兰亭,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大江东去的赤壁,在山山水水中,文人们抒写自己的得意失意。有一篇山水游记却独树一帜,它不仅写山水,更将笔触伸向了人生价值的深层面,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它便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文学家。他痛心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便有矫时匡世之志,曾上书万言,倡导变法,希望富国强兵;王安石又是一位文学家,他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强调文章要“有补于世”,他的文章逻辑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风骨遒劲。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一篇因事说理的文章,全文以记游的形式寄托人生哲理,表达人生感悟。

王安石这次游览褒禅山,在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本可以寻幽访胜,阅尽人间奇景,却随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不得极尽游兴,心中懊悔不已。当你做一件事情,本来自己有能力将其做完,可因一点困难或外因而停止了,本来你可以得到成功,品尝喜悦,却没有尽力,达不到目的,有时这种遗憾是终生的。

褒禅山在作者的心目中,已不是简单的一座山,而是一个困难的关口,如何跨越它,成了作者思索的关键,于是作者便有了以下的感悟。

人生要有所成就,必需有探索精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通过对比,写出了一些人对目标,不求深入,只在近处盘桓,只想走坦途,不想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正是学林探路贵险远,无人迹处有奇观。作者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境地,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撷取瑰丽之奇葩,非有志者不能至。首先人要有志,胸怀大志是前提条件;二是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是根本;三是要有外物的帮助,外物是达到理想境界的保证。志、力、物三个条件逐层说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有了三者,便有了力能达险阻的基础。这样如果没有至,别人也无法讥笑,自己也问心无愧了。因为你已经尽力了,这便是最大的安慰。

可见志、力、物是完成人生目标的三个条件,要想跨越褒禅山这个险阻,达到至高境界,就必须在艰险的道路上艰苦跋涉,拥有不懈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为人先的胆识,叱咤风云的气魄,人生的美丽常在于奋斗追求的过程,只有尽吾志,才无悔。

写作此文时,王安石正想为朝廷兴利除弊,面对着事业中的重重阻碍,他仍然决心变革。他虽壮志未酬,却矢志不渝;虽阻力重重,却坚持不懈;虽孤独无助,却执著进取。因为他相信有了志、力、物作基础,跨过困难这座山,便会阅尽世间美景。王安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深刻的,文章没有停留在山山水水的表面范畴,而是闪烁着思考人生价值的智慧之光。

林纾评《游褒禅山记》时说:“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尽吾志’三字,表明荆公之倔强到底……”王安石的文如其人,其中的哲思对我们现代人也是很有教益的。 褒禅山是道风景,更是人生中要跨过的那道险阻,越过它,就会览尽人生美景,因为碰撞礁石的浪花才会美丽,跨越险阻领略的风光才会旖旎动人。

河北省乐亭第一中学(063600)

上一篇:吟月夜思亲 吐家国之忧 下一篇:初中语文毕业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