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目标体系的建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时间:2022-03-23 04:08:31

论幼儿园目标体系的建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97-02

摘要:当我从幼儿教师踏上幼儿园园长岗位以来,对我们幼儿园的课程研究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总的来说不足之处存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幼儿园课程经验形态的成果缺乏理论提升,对幼儿园课程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及基本原理缺乏科学的界定和规范,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指导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理论体系;二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目标意识不强,较多停留在课程方案架构方面,课程的设计、实施及评价的技术不完善,缺乏有利于自我完善的反馈机制。

本文是我通过观察水钢机关幼儿园全体师生及幼儿,抽查大、中、小班教师教案,对教室课堂讲授进行研究分析,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幼儿园目标体系 教育内容 建立 选择

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目标体系,它包括“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班级学期目标”、“月目标”、“教育活动具体目标”。

为什么要建立目标体系?依据什么建立目标体系?怎样建立目标体系?幼儿固教育目标体系是什么?如何依据目标选择活动?这些将是我在本文中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一、建立目标体系的原因

但是《规程》中提出的保教总目标只是从体、智、德、美四方面概括地指出了幼儿阶段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与教育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是教育方案的具体执行者,他们需要的是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这就迫切要求在总目标与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建立目标体系的依据

建立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依据有三个。

(一)《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它是建立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主要依据。它的内容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加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它是根据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确定的,为我们建构目标体系提供以下思考:

1.教育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保育教育的总目标,提出了体、智、德、美四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它要求面向全体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现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新观念,它意味着幼儿从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到平衡,避免“单项”冒进,更不应牺牲某些方面,而追求某一方面的超前发展。

2.教育要面向未来。

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幼儿教育就要着眼于培养适应和创造未来社会的复台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更要具各获取知识、探索发现的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需要记忆、模仿、操作,更需要计算机永远不能替代的发明创造;不仅能够改造和利用环境,更要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不仅需要有开拓、竞争精神,更需要有合作、交往、宽容、承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幼儿的发展规律

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要体现适宜教育思想,它包括两个概念:年龄发展适宜性和个体发展适宜性。

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与规律,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幼儿表现出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确定班级教育目标对,不仅要了解发展的普遍规律,还要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观察在前,目标在后,使教育适宜每个幼儿发展。这就是个体发展适宜性。

三、目标体系的建立

(一)关于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行动者期望得到的结果或所要求达到的标准,可以划分为教育目标、发展目标和评价目标。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总任务从教师角度提出的目标,是教师通过自身工作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多使用“培养”、“引导”、“指导”、“促进”等词来表述,如“培养幼儿讲卫生的习惯”、“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等。

发展目标主要是从幼儿角度提出的目标。它强调幼儿在教育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表明幼儿发展的方向、过程与结果,一般使用“学习”、“练习”、“操作”、“体验”等词来表述,如“练习沿曲线剪图形”、“体验玩水的乐趣”等。

教育目标、发展目标、评价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者实质上是统一的,只是提出目标的角度不同。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如教育目标“培养幼儿穿衣能力”,可转化为发展目标“学习自己穿衣”,还可以转化为评价目标“会穿套头衫”,即从诸多穿衣能力中找出一种最准确反映穿衣水平的指标,作为评估穿衣能力的标准。

为引导教师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关心幼儿变化,研究幼儿发展水平,以幼儿发展变化来衡量教师工作的成效,本文中均采用发展目标来表述。

(二)确定幼儿发展水平目标

我把儿童发展分为身体、认知、社会性三领域,l2项、32细目,每个细目分为三个等级水平分别从各领域向教师描述幼儿发展的顺序,它是事先确定的相对稳定的方向性目标,即确立幼儿发展水平目标(如图l所示)。

在确定“幼儿发展水平目标”时。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1目标领域分类。

分类时注意“领域”、“项”、“细目”的内在联系。如“身体发展”包括“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自我保健”、“生活能力”四个项目,它们都是与身体发展相关的项目,基本描述了身体发展的全貌。

分类尽量选取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幼儿发展项目,来反映幼儿发展水平,而不是描述幼儿园全部工作。因此幼儿园保健、卫生、饮食等工作不能纳入身体发展目标。与身体发展有关的血色素指标,虽然可以测量但不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它是定量的,而且会上下波动,不便纳人发展水平目标中。

分类还考虑到方便教师理解与运用,如“美育”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都有关系,不宜纳入某一领域,每个领域都应包含美育活动。但是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考虑到“美术教育”与“小肌肉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将其纳入了身体发展领域的“小肌肉动作”项目中;“音乐教育”与’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关系密切,因而纳入了“认知领域”中的“智力能力”项目中。

2幼儿发展的水平等级排序。

幼儿发展是有序的,不同方面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幼儿发展水平等级排序就是反映幼儿发展的顺序与规律,这是教师观察儿童、确定目标、设计教育方案的“帮手”与“工具”。在分解幼儿发展水平等级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幼儿发展水平等级。为了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确定教育目标,本课程依据“幼儿发展关键期”等已有研究成果,经过四年实验验证与修订将幼儿发展的每一细目按其发展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例如:“认知发展”“领域”中的“数量”分为下列五个水平:①比较大小、长短、高矮、多少;②按大小、长短等特征排序:③点数10,理解序数与相邻关系;④理解数的组成与加减运算;⑤形成守恒概念。

(三)确定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日标

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都是班级工作目标,由幼儿园教师规定,是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水平确定的目标。要不断地根据教育工作中的反馈对它进行调整,它是动态的操作性目标。

教师在确定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1遵循“观察在前、目标在后”的原则。

学期、月、活动目标都是具体的班级目标。各地区、备幼儿园、和班级情况各异,幼儿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必须在观察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现状之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班级目标。

2、反映目标的层次性、操作性。

学期、月、活动目标都是班级具体目标,它们是逐层分解的,越分越细、越分越具体。

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分块,二是分层。

(1)分块,即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分为几块,分别安排在几个月里。如学期且标“观察四季特征”可以分为观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条目标。分别安排在四月、六月、十月、十二月。而“观察春季”又分解为“观察桃花、丁香花,发现它们的不同”、“饲养蝌蚪,观察它的外形与生长过程”、“组织春游,感受春天的美与快乐”等具体活动目标。

(2)分层,即将大目标分为几个小等级,经过几个月教育,促进幼儿每月上一个“小台阶”,最后提高一级水平。例如:发展“分类能力”的目标要经过很多操作练习活动才能实现,它分为“按颜色、形状分类”、“按材料和用途分类”、“按外形与习性分类”、“从多角度进行分类”等目标,将这些目标分到各个月里,选择能完成这些目标的活动,如“我们的鞋”、“各种各样的人”等。这些活动的目标则更具体,分别为“从颜色、用途、材料等角度给鞋分类”、“能按男女、大小、高矮、服装、肤色等多角度对人分类”。

四、依据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在教育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依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这是设计课程方案的第二个环节,教育内容是为幼儿提供关键经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基础。选择教育内容分为两个步骤。

设计系列教育活动

系列教育活动是依据幼儿发展水平目标事先设计的。自"世纪"年代开始,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强调整合的教育观,其主要是针对分科教学割裂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言的。如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整合;认知、情感、动作、体验的整合;学科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所以综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多学科的叠加,它更多代表了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综合教育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科之间的统一联系,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一版.

[2]管弦著:《石油教育》北京石油教育杂志编辑部2006年02期.

[3]岳生全著:《幼儿园目标管理和目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4]张燕著:《幼儿园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5]王俊英著:《目标课程教育活动的方法》,学前教育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2期.

上一篇:利用学生心理 激发学习动机 下一篇:高中政治有效性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