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歌遗产的保护

时间:2022-03-22 05:49:47

湘西民歌遗产的保护

在湘西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前辈们经历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文化开创历程:从建筑历史文化看,有蜿蜒曲折、坚不可摧的中国苗疆长城;从民俗文化看,有四月八、七月半、赶秋节;从舞蹈文化看,有承载着历史,意味浓烈的柳巾舞、刚劲有力的铜铃舞、英姿勃发的摆手舞;从音乐文化看,有高亢激昂、感人肺腑的山歌,悠扬婉转、情深意长的酒歌等等。湘西民歌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演唱风格,对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这位出生在湘西土地上的苗家女儿,以一曲《小背篓》一举成名。还有许多创作歌曲,如《苗岭连北京》、《阿公的酒碗》、《今日苗山歌最多》等等,久唱不衰。这些歌的素材正是来源于湘西的原生态民歌。例如:《小背篓》中间和结尾意味深长的“哎哎噢”,就是来源于苗歌水腔高调;《苗岭连北京》中的歌词“苗山飞彩虹,火车进山村,幸福装满车,军民齐欢腾。”及其曲调则来源于苗歌叙事调。再如谭盾创作的交响乐《地图――寻找消失中的根籁》,其音乐素材也是来源于湘西民间,来自农村乡民们的纯朴艺术,再加上谭盾个性化演绎以及多媒体的手法与这些乡村音乐的自然衔接,就更加动人,在世界各地演出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所以才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

然而我在采风的过程中,对民歌又有另一番感触。当我翻山越岭来到苗寨,听到那些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山的老人嘴里动听的苗歌,激动不已,热血沸腾。这些歌和这里山山水水相互依存着,是那么的和谐,虽然经历风雨,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遗憾的是,我发现每走一个村寨,会唱这些歌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忘记了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了吗?不能这样!我们这一代人绝不能够让苗歌消失,保护和继承民族遗产是我们的责任。

民歌在中国乡村已流传了数千年,而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导致不少民歌种类失传,伴随着民歌生长的民俗现象也不复存在,如果不对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民歌在田野中消失,因此,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成为海内外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以下,就我个人的认识,在此提出几点湘西民歌的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一、创建民歌传承基地

缺少生活经历,未经过苗族文化熏陶的人士,很难唱出地道的苗族民歌,纯正苗族民歌的可贵也就在这里。民歌增加一些时代气息、时尚成份是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保护民歌本真原始的朴素性,是摆在所有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可以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苗族文化村寨,建立民歌传承基地,让人们在这些寨子里受到苗族民歌的熏陶,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文化。这一点,我于2005年11月15日在上海青浦区采风时受到启发。青浦区人民政府很重视当地青浦田山歌的保护,他们锁定了几个村子作为传承民歌的基地。那天,人山人海,有许多专家都慕名而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一些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现场的收徒仪式吸引了很多人,有几个年轻人当场向老山歌手拜师为徒,还唱了几首他们喜爱的山歌。歌声让我感到是那么地亲切,把我的心拉得那样近。我想,如果一代代这样传下去的话,我们的民歌就不会消失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的苗寨也办几个类似的传承基地,给民歌以继续生存的土壤,我相信我们的苗族民歌会永放光彩的。

二、举办学习班

我认为要发掘出一批人们熟知或陌生的苗族民歌,发现并培养一些土生土长的苗族民歌人才,并予以包装推广,办学习班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办学习班让年轻人向老艺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政府要给予适当的经济上的资助。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开支不值得,还不如拿去扶持某种科技开发或投资某种建设;也许,还有人认为保护原生态民歌就是保护落后和闭塞,既然要消亡那就证明它没有生命力,就应顺应历史的潮流让它消失好了,保护它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这些看法不对,保护民间艺术,培养民歌人才有它的积极意义和有利的一面,它不但可以传承人类历史文化,还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这在许多地区已有了成功的经验。用民歌学习班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世人来了解民族的历史根源,了解我们祖先的5000年文明,了解我们的祖先怎样生活,怎样与灾害作顽强的斗争。唱民歌不单纯是娱乐,而是一种教化和文化传承。民歌在民族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传承责任,通过歌声让我们承前启后,开发未来;通过歌声能让别人了解这片土地,增进文化交流。

三、组织民歌比赛

组织民歌演唱比赛,这是发现和推荐新人的有效形式,它为歌手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增进技艺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经过比赛的一系列磨练和体验,可以促使歌手在艺术上的突破与提高,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增加他们唱苗族民歌的积极性。另外,民歌比赛绝非仅仅是歌手之间的事情,而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诚然,与浩瀚的民歌海洋相比,这一抢救措施还十分有限,但只要有效,就亟待迅速实施。2004年是文化部大力推广“中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一年,举行了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全国各个少数民族踊跃参加;2005年10月,又相继举行了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这些举措不仅掀起了民歌复兴的热潮,同时也引发了“原生态”与“学院派”的学术之争,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民歌“学院派”的唱法才是科学的观念,对原生态民歌的重新认识与肯定,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好的开端。

四、组建演出团体进行演出与交流

培养的民间歌手还要有用武之地,为了学有所用就需要组织演出队。不必完全依赖政府的资金,到外地演出或在本地旅游点演出,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还可以给民间艺人生存的基地和民间文艺得以传承的环境。如今,来湘西旅游的人很多,他们大多是冲着神秘湘西的文化历史而来的。所以,组织有偿的民族风情表演,一方在让游客更了解湘西,自觉地参与到我们的文化宣传当中;另一方面,也可开发财源,搞活当地的经济。

此外,还需要开辟国际市场。2004年11月,我参与演出的《地图――寻找消失中的根籁》,在纽约和费城引起了轰动。外国人对中国民歌的热爱程度是我没有想到的。2005年10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演出同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荷兰人一向以绅士风度著称,可在我们表演结束时,他们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喝彩、吹哨。所以,组织年轻的民歌演唱团体外出演出、传播,进行文化交流,这样更加有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推广,并增进与世界人民的友谊。11月26日,内蒙古音乐演出团来到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有幸的是,我也观摩了这次活动。内蒙音乐家给我们表演呼麦、马头琴,以及长调。他们精湛的表演给上海音乐学院增添了新的艺术探讨话题,让上音感受到了来自民间的音乐乐魅力,掀起了一股研讨民族音乐热。我们在想,我们湘西苗族音乐什么时候也能够像这样让人人皆知呢?

原生态民歌保护要做到以各民族独特文化进行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有关研究人员机构要使用各种手段,比如录音、录像、专著、电视广播等。令人高兴的是,湘西自治州有关部门对这一点也很重视。在湘西电视台的几次文艺晚会上都可以看到原生态艺术的表演,地区还组织了大型民博会,让我们的民间音乐得以展示,有关音乐工作者也积极参与到民间文化的节日当中。

愿所有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人们,都为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瑰宝而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大画湘西 绝美风情 下一篇:歌剧的产生与古典意大利歌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