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时间:2022-10-24 12:06:22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一、湘西南苗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苗族民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苗族部落或族群,模仿蝉虫“歌唱”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天字剑ㄒ埃琛>荽,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苗族是极具创造性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湘西南民族民歌也面临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谁也不能否认现在苗民们所唱的苗族民歌,也是在继承苗族先辈的基础上,融会当今苗乡的风貌之后,才形成了现行的湘西南苗族民歌风格。在这一方面,作为苗族人的后继者就深有体会,湘西南苗族民歌通过口头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因此,湘西南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常常都是“附着”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人身上。

正是这种特有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民族风情,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造就了苗族地区的自我发展空间,人民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集体加工而形成的湘西南苗族民歌。

二、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湘西南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特色

湘西南苗族民歌,尤其是发展到近代和现代,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就是说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创作和千百万作者的反复修改至今以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它的用词结构是相当严谨的,讲究阴阳对仗,平仄对韵,否则视为劣作或儿歌(儿歌要求不甚严格)。其次,它的结构有固定格式。所以有长歌或短歌,均为七字一句,但亦有不足七字或多于七字之长句,这是极个别或特殊的需要。如《嫁女歌》

一进堂屋二进厅,三进茶堂起歌声;

六亲九眷来相伴,一齐陪伴到天明。

一个堂屋四四方,四角桌子摆中央;

火盆烧的木炭火,麻烦主人到天光。

……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千姿百态,有传流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歌词,多声部苗歌的唱词想象丰富,旁征博引,比喻恰当,颇富哲理,以嫁女歌为例,出嫁姑娘自己哭嫁,好友伴唱,都采用劝慰,勉励的词,用“哩啦哩”衬词唱和,优美动听,缠绵悱恻。

(二)湘西南苗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点

湘西南苗族民歌演唱形式总体说来比较简单,其主要有傩歌腔、梅香腔、冲傩腔、和利腔、菩萨腔和土地腔等专用腔调。平日里可在田里唱、山里唱、赶场唱,人之所处,歌声相伴。并不像其他民歌的演唱必须要有特定的舞台。所以说苗寨的每寸土地都是苗族民歌的演唱舞台,也并不约束于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也没有年龄,性别区别,无论男女老少均可以随时随地的演唱。

男女合唱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分和歌、讲歌、领歌、生歌、师讲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茶山调),还有对歌,苗家地区娘们成群结对,穿金戴银,在寨边等待小伙子来指定的青年男女自由的社交场所---“茶棚”,在“茶棚”里男女各坐一方,女用歌问,男用歌答,有唱有合,韵律有起有落,节奏也有快有慢。在演唱中有纯用苗语,苗汉语混合使用。如此你来我往,加上娓娓动人的呃,咿的哼声,你唱我和,没法了结,难结难分,留恋不舍。可以说苗歌传感情人至深,怪不得人们称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

(三)从方言及调式等方面呈现出苗族民歌鲜明的特点

1.词曲一致

指旋律的句法结构与歌词结构是一致的,通常都是四句式。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绥宁苗族民歌也是苗族民歌中普遍曲式,常常一曲多词。歌词是严格的七言四句的规整体,旋律也保持规整的起承转合四句体。一般是两句结构的发展。有的是两句体的重复或稍加变化重复,为复对应式;有的是第三句变化较大,形成a、b、c 、b1式,还有两个乐句落音均结束在调式主音上的乐句重复型四句体。

2.以“徵”为主且变化多样的调式”

从调式上看,绥宁苗族民歌以五声徵调式与商调式居多,例如:绥宁苗族佛歌,即是以徵调式的属音“re”和徵调式的主音“sol”来构成属主对应的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形式。道士歌、师公歌的结束音也都在“re”或“sol”上。其结构比较规整,“角”一般都是经过音。

三、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在民族民间的实践活动中,要求从根本上理顺苗族民歌与苗族民间之间的角色关系,也就好似“民歌为主体,民族民间为主导”标准。一首优秀的苗族民歌,必须首先明确苗族民间的根本艺术。通过充满创造性的苗族民歌艺术向人们展示一个充满情趣,充满奥妙的民歌世界,激发起人们妙趣盎然的激情,真美无限的享受,从而产生欲罢不能的探索。在这样的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活动中,民族民间推动湘西南苗族音乐的是“音乐”而非“噪乐”,她通过音乐的各种手法构成的独特形式,带给各民族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使各民族在体验、感受这些音乐时,从而真正的实现“民歌主体”的角色定位。

湘西南苗族民歌在民族民间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引导心志,节欲从礼;也能调和、诱导,作用于苗乡的社会政治领域,所以倡导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也应落实于对苗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应文化背景的理解,发散苗族民歌多维度的价值与功能,尽量使民族民间在接受苗族民歌传承的同时,得到德、智、情、体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总结湘西南苗族民歌在民族民间的艺术价值,认为她的功能有三;一是培养品行,二是发展心智,三是平和心态。这与我们在民族民间中强调的“益智、辅德、健体”的素质音乐观念不谋而合。准确地揭示了民族民间的社会功能,并且指出苗族民歌首先是面对人的先天自然性和后天社会性的一系列素质的培养。要求湘西南苗族民歌要面向全体苗民。以达到提高苗乡素质的目的,从而使苗寨地区与其他地区形成一个比较文明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的顺利发展。

不同的民族,其传统风俗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异,保留苗族民歌的特点是苗族艺术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在各民族艺术剧烈碰撞的今天,面对传统风俗,更是民族艺术自信自强的鲜明体现。

总之,湘西南民族民歌的指导思想是希望求得苗族语言对苗族民歌的直接作用,把苗族语言的作用与苗族民歌的作用等同起来。湘西南民族民歌在苗族语言表达中的指导方针是让苗民们主动发展苗族民歌,以达到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的目的,这对我们当代的音乐发展而言,仍有其进步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宁远一中)

上一篇:《公孙子都》的舞台呈现特色 下一篇:从敦煌飞天的民族化过程与艺术审美看中国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