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语”:教育诗意地栖居

时间:2022-03-22 04:02:58

我的“微语”:教育诗意地栖居

教育的关注点是什么?我以为,教育的关注点是课堂、是学生。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是要观察、分析、研究学生和课堂,以便让我们的教育更切近科学。下面的一些“微语”,选自我平时观察思考后获得的写在博客上的一点浅陋见解,分为“教学”、“学生”两个部分。

――引语

关注课堂,以生为本

■ 教学模式就如一块菜地,这块地长宽是不会变的,要想种出精彩,就得经常性地变换着这块菜地内部的条块分布,并种下不同品种的菜。也就是说,在“教学模式”中,要时刻注入新的方式、新的内容。一成不变的菜地条块和菜品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是吸引不了人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亦然。

■ 课堂需要点燃,学生的热情被点燃起来的课堂才是真课堂。我认为,要点燃课堂:一要老师的微笑,用微笑去亲近学生;二要老师的激情,用激情去感染学生;三要老师的关爱,用关爱去理解学生;四要老师的奖励,用奖励调动学生。在这样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中,课堂是容易被点燃的。

■ 读书是自己的事,自己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才有可能进入到一种境界当中去,也才有可能与作者、与书中的人物实现真正的对话。我以为,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要告诉他们先从浅易的、自己喜欢的书读起,比如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连环画就是我阅读的启蒙教材。读多了,悟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近、亲近大师的作品。渐渐地,学生内心的思想和创造力就会随着他们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而被激发,进而生机勃来。

■ 引导学生阅读,老师可以向学生谈自己的阅读选择,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但千万不可将自己的阅读文本强加给学生,更不可否认学生正在进行的有效、健康的阅读,更不可否认学生从阅读中悟出来的智慧。

■ 辅导,不仅是指的知识性辅导,有时候,非知识性地辅导更能起着知识性辅导所无法代替的作用:一句无意间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受用一辈子;一个关切的眼神,会让学生温暖一辈子;一件看似简单而平凡的小事,会让学生感恩一辈子;一次非正式的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话题,会让学生享用一辈子……

■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作品是谁的作品,作家属于哪一个流派,也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作品中有多少个人物,有多少处景物描写,诚然,这是最基础的,但绝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应该是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品味作品的真美感,品味作品的真价值。

阅读文学作品的功利性不能太强,而应该将其当成陶冶人生的一种必须。

■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种自觉地、自然地学习。千万别逼孩子,孩子被逼着学习,他的心里会疯长野草的。

■ 老师们喜欢用范本的东西、模式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并告诉学生:只有按这个范本、模式来写、来做,才有可能得高分。于是乎,在这种范本、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被剥夺了,被扼杀了。中国到如今为止,仍然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金,与此是有关联的。

■ 有学困生对我说:“老师,我实在是写不出作文来。”我知道,他是被模式的东西束缚住了思维,担心写出来的作文没有人认可、害怕失败。我对他说:一、大胆地写,你写什么老师不会责怪你;二、流水帐式地写,尽量地写出更多的事;三、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虚情假意。

他照我说的去做了,结果,令我比较满意,至少他写到了八百字以上,对他而言,这就是成功。

■ 老师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从学生出发,注意量的控制,这在起始年级显得更为重要。作业的量一定得让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如果学生完不成,这样布置的作业对有些学生来说一般是无效的,不仅无效,而且还沉重地打击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直至一见到作业就想逃避,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布置作业也是一门艺术。

蹲下身去,敬畏学生

■ 亲爱的同行们,请千万别再用分数给孩子贴上“好生”和“差生”的标签。因为有了这个标签,你的眼睛在注视学生的时候可能就有了温柔和冷淡的两面,你的语气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可能就有了轻重之别。请记住,你认为的“好生”,若干年后可能是唯唯诺诺中的一员;你认为的“差生”,若干年后也可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时代的弄潮儿。

■ 老师与学生相处,最需要的是心中有学生。心中装有学生,才能对教育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心中装有学生,才能体悟学生是具有不同性格不同潜质的生命个体;心中装有学生,才能蹲下身去,与学生共同成长……心中装有学生的老师,不是学生畏惧敬而远之的老师,而是学生尊重且崇拜的老师。

■“不放弃”,理应成为教师的职业关键词之一。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不同、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基础不同……这种种不同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一刀切”,定下自以为是的理想标准,而对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冷眼嘲讽打击。“不放弃”是教师职业一份独特的责任,因为它关系着无数生命个体的未来。

■ 孩子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直接、或间接,或粗鲁、或体贴,或开放、或隐藏,或哭泣、或欢笑…… 孩子的表达不仅仅是他自身情感的一种宣泻,从某种情况下讲,老师也会从他的表达中读懂孩子的家庭背景,读懂他的社会经历,读懂他的人生感悟,甚至可以预见他的未来……读懂了孩子的表达,老师再给予适当地点拨和引导,可能会让孩子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拐一个弯,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读懂孩子的表达。读懂孩子的表达,反过来,也给老师自己一个观照,因为这会时时触动自己当年的回忆,这份回忆是美好的。

所以,千万别漠视孩子的表达。

■ 在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时候,讲大道理往往效果欠佳,且给学生一种唠叨、虚假的印象。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学生的爱好、兴趣作为切入点,并延伸开去,进行一种不自觉的润物细无声的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接受。另外,在沟通过程中,互动应该是真诚地发自于内心的,切勿居高临下。

■ 相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同样会为老师解决课堂上老师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相信学生的前提是老师必须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学会尊重学生的意见。

相信学生,可以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相信学生,可以让老师从繁复的传统课堂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相信学生,才能确立新的课堂文化。

■ 学生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哪怕有种种规则的约束、有种种承诺的保证,老师也别太期望学生能在短期内达成你的一些目标。老师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当学生违规的时候,要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心放宽一点,期待值放低一点。有时候,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种和颜悦色的商量是很有必要的。在过程中,我们眼里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并肯定学生的进步。

急于求成,一定要以成人的标准来管理学生,效果并不很明显。

■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在适当的时机激活它、点燃它,让它燃烧成熊熊大火。这火必定会照亮孩子的一生。目前,我们有些孩子之所以厌学、逃学,我想,这与他们的兴趣、爱好蒙受压抑,甚至遭到打压不无关系。老师们常常用自己的一套“好心”“关爱”的标准无形当中在孩子前行的路上设置了障碍。

■ 孩子非凡的创意能力是作为成人的老师远远想不到的,但要点燃孩子的创意,又非得老师们改变观念,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展示创意的平台。

上一篇:与你们一路同行 下一篇:大学校庆何以如此之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