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们一路同行

时间:2022-09-29 05:20:29

你们好。寒假期间,看到我博客的主页面上跳出《教师博览网-教师博览,教师博览杂志社》一行字符,打开一看,我居然被推荐为“草根名博”,顿时,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第一时间里,我觉得首先要感谢的是《师道》杂志,是她让我听到了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这话还是从2002年我县教育实施两项改革说起。2002年秋季,我们县实施了教育体制转轨和新课程改革,我当时是乡镇教育管理站站长,平稳过渡为中心校校长,认真研读文件后认为:这两项改革实际上是让学校去行政化,让教育家来办教育。虽然我并非教育家,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心校工作的职能是业务引领而不再是行政管理,于是,我就乘坐新课改的东风转变工作方式,引领教师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一个操作层面要实施新课改,执行起来就需要建设新文化,建设新文化就需新制度来做保障。在新制度还没建设起来时,我如无头的苍蝇南碰北撞,虽被省教育厅树为新课改标兵,可能走得太快,太猛,2006年秋被喊停下来了。

停下来的我一年多没有安排工作,2007年10月份,当我得知教师可以建博客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时,就买回电脑,上网了。我在博客上挂了一篇又一篇日志,直至2009年的一天,我的文章被《师道》采用,从此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师道》的忠实读者。

当2009年的样刊寄来,我打开一看,开设的子栏目有“开卷视点”“改写人生”“走近名师”“资教通鉴”“民间声音”“新论视窗”“创新方舟”“课程平台”“别样课堂”“学子点击”“边教边悟”“智慧纵横”“今日充电”“一页书香”“苦乐杏坛”“家事如风”“第二讲台”等。细细读来,真是“一本承载为师者智慧和情感的读物”,文章“关注教师生存发展,弘扬校园人文情怀”,新文化、新制度建设需要这样的刊物做引子。

于是,我把刊物推荐给我认为玩得比较好的老师们看,老师们看了贵刊,都觉得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尤其是在新课改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探索路上,大胆创新,总是能站在课改前沿,为一线苦苦挣扎的教师实施新课改亮起航标灯。刊物文章耐读,每篇文章不是说教,而是能站在教师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道出了教师们多年来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在我们这里,愿意购买《师道》刊物的老师多了起来,我每每下基层学校听课、议课,老师们说:“《师道》说的是人话,她让我们教师和她心灵沟通。”我为此惊叹,没有刊物的力量能有如此大的作用。

每一次我到基层学校开设课题讲座,老师们总是夸我,说是我引领他们怎样读好书,养成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这实际上不是我的功劳,是贵刊在引领教师们放眼望。

我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苦苦挣扎在一线的教师们,我的博客文章相继被多份教育刊物刊用,一路走来,是《师道》给了我力量。在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多少刊物关注来自基层的稚嫩的声音?尽管我们这样的声音很幼稚,甚至被专家学者们认为是无病,但是作为实践层面,他们在缺乏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也会和我当年一样做无头苍蝇,南撞北跌,等待的是被呵护和关注。如果,当年不是《师道》关注了我这样草根似的人物成长,可能我至今也就销声匿迹了。

尽管贵刊物有不少来自实践操作层面的文章,不过,我希望这样的声音再洪亮些好。新课改11年了,课改主张文化多元,实际上总是权威们当了总舵主,操作层面的教师们发不出声音,基层教师们的生存状态很少人关注。我常和教师们说,中国的新课程改革试验都是理论家们坐在高楼里谈经论道,理论和实践成为两夹皮,真正走基层的专家学者太少了(甚至没有),因为基层太清苦,专家们不愿意到基层来当“志愿者”。面对基层教师,《师道》若能在子栏目里开设“新课程问答”,是否更好一些了?

2011年,国家也在由过去只关注教材、教法、学法研讨,转变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施国培计划。为了让基层教师生存状态好一些,我觉得《师道》有必要开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课题研讨”子栏目。说到课题研讨,有人反对,认为许多学校用课题为标签,装贴自己的门面。我说的该栏目是教师们实实在在地做,从小课题入手,从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个习题的设计、一次活动的设计、一个典型教学问题的处理等入手,进行小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因为我是《师道》的忠实读者,出于对贵刊物的偏爱,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些,不知道是否正确,请海涵。

毕延威

2012年2月12日

上一篇:并非戏言 第3期 下一篇:我的“微语”:教育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