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时间:2022-03-22 03:22:10

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小说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方法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运用小说来反映现实生活就要创造具有现实气息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人物形象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针对外貌、服饰、行动、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第二,就是将小说中的人物放入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描写,该环境可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利用各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故事的主题更为深刻;第三,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小说创作中的一项主要手段。故事情节可以使小说变得更完整,从而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描写,对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从人物描写方面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的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因此又叫做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指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特点。有时我们也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服饰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前后三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第一次祥林嫂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第二次,祥林嫂再到鲁镇时却是“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描写的是祥林嫂临死前的样貌“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三次描写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是随着人物的境遇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祥林嫂从一开始朴实、善良、温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到最后变得麻木、绝望和神经质的过程通过作者对其外貌的描写就表露无疑,将祥林嫂的一生在小小的相貌中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来鉴赏人物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或交代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会在环境的描写中暗藏故事的发展线索或为人物之后的命运埋下伏笔。因为生活或社会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对的,人物性格也对环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这一点在鲁迅《祝福》一文中也颇有体现。整篇小说的背景放在鲁迅先生所熟悉的鲁镇中,而祥林嫂具体的生活环境则是具有浓重的封建地主式的家族。而且文中多次提到“阴沉的天”“飘着雪”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因此,人物的形象与命运往往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小说形成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间的交际关系对进一步深化对人物性格的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通过情节设置鉴赏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情节设置的巧妙艺术往往能激化人物间的矛盾,不动声色地推动故事的发展,甚至串联故事的始终。情节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由人物的行动所组成。所以,剖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更能突出其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更丰富饱满并具有可信性。小说《祝福》中作者匠心独具,从未直接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别人的只字片语和与祥林嫂为数不多的见面中推断祥林嫂的命运,更加震撼人心。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就是祥林嫂性格的历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严厉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鲁镇做女工。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这样的生活她就很满足,渐渐地有了笑影。这些情节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卖到了贺家,她一路嚎、骂,拜不成天地,一头撞到香案角上,这些情节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

四、从小说整体的发展过程综合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环境的变换。人物表现出的形象是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我们也应当辩证地看待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这样的人物,在《祝福》中其前后的形象变化是异常明显的。这显然是由祥林嫂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但是在我们批判当时社会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决定其最终悲催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一篇: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界定与标准建构 下一篇:导入·自读·赏析·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