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式”教学初探

时间:2022-03-22 01:01:33

“引导探究式”教学初探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及教学后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对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29-2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其知识的传授、概念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探究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1.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是爱因斯坦的亲身感受。他认为提出新问题就能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可能有新的发现。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不能仅仅用语言描述,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实物等,尽可能使所创设的情景形象化、真实化,使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Flas创设情景。内容是一只蚂蚁在外面发现食物后,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许多蚂蚁奔向食物所在地。这时我告诉学生蚂蚁是不会发声的,不像我们人类可以通过语言和声音来传递信息。于是学生马上产生疑问“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呢?”,从而自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启动学生思维,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所探究问题的答案作出可能的设想,预测可能的结果。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就是为了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确定探究的总体方向。提出的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所以提出假设前,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教学煤体,提供相关内容或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使多种假设碰撞,相互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我还将一些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推理、类比、分析等)通过渗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3.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目的就是收集证据,包括收集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以此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中学阶段教材中所提供的探究活动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且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具体经验和方法,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游泳,其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几分钟就可以说明,但学生即使记住也不会游泳。只有跳入水中去尝试,才能逐渐掌握其动作要领,才能获得游泳的经验,才能学会游泳。因此,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不同的探究活动有不同的探究重点,有的重点是测量、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有点重在取样和检测上;有的侧重于如何控制和设计对照实验上;还有的活动只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和目的,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重点,设计好实验方案,选定适宜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安排好实验步骤。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需要设计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两种环境的选择。但除了光照外,土壤的湿度、温度等因素也能影响鼠妇的生活。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必须使该实验中除光照以外其它能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都相同,让学生明白一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们还要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4.分析数据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或探究得到的数据和现象可能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分类、提取、分析和综合,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在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时,师生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时对同一数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如果把某一时刻从裸地、草地和灌丛中测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分析比较,可以知道三处此时的湿度差异;如果把某一处早、中、晚测得湿度的平均值绘成曲线,可以了解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如果把三处早、中、晚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三处一天内湿度变化的异同。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探究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数据处理方法,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方向性。

有时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有无不妥的地方,找出错误的根源,然后再重新设计和实施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效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表达和交流

虽然进行同一个探究活动,但不同的个人和小组有不同的收获,所以探究结束后我还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共享实验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具体的做法就是让每一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在探究中所取得的收获,对于好的经验予以表扬和推广;同时也说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然后请其他组帮助解决。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就探究中的某些细节问题展开辩论,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探究反思奠定基础。

探究结束时,一般我还要求每位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写一份较详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和心得体会,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得与失。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审思慎密、条理清晰的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引导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从课中学”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最大限度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这正是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重要原因。然而,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探究的过程难以控制,容易出现“过热闹”的场面,华而不实;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探究活动中的偶发因素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使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精简程序,降低难度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性质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尽量降低探究难度。在许多情况下探究的程序要被简化,有的探究问题由教师或教材提出,有的实验设计也是由教师或教材来确定的。这样,学生可以少走弯路,省下时间充分体验探究的其它过程。

2.精心准备,正确引导

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举足轻重,但有些探究活动我们只有亲自动手进行验证,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包括材料的选定、方案的设计等。如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哪里较容易找到带菜青虫的叶片,怎样在人工条件下饲养菜青虫以及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方案设计等,我都事先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指导的盲目性。

3.周密安排,合理布置

有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完成,时间上很紧张。所以,我就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包括探究材料和相应知识的准备。将探究的有关背景资料提前分给小组,让学生事先收集相关知识并思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能当堂完成的探究活动必须课内完成,我绝不挪到课外,加重负担,甚至放任自流。有些不能课内完成的,如种子发芽率的测定,需要学生课外坚持数日,但必须按时总结,完成后续工作。

4.培养骨干,优化组合

在实施实验时,为了使探究活动能顺利完成,要分组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和互相帮助。虽然分组有利于分工合作,但也会出现积极参与者与消极者。有些同学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低,在小组中倍受冷落,体验不到成功,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就失去兴趣。于是不再关心探究活动,大声讲话,不守纪律,甚至捣乱,极大地影响探究的效果。所以,实验前我先分析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兴趣浓、能力强、负责任的学生均分到各小组,担任小组长,避免出现弱势小组。这些骨干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在组内还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成为我的得力助手。通过组内分工,组内讨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人人参与、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抓实“三个高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质量 下一篇:小学数学如何有效的实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