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避开体检5大误区

时间:2022-03-22 07:24:10

教你避开体检5大误区

“健康是福”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信条,因此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成了一种时尚。但崇尚健康也有讲究,观念不正确可能会让小病生成大患。北京朝阳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专家们对体检中常见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诊断”。

误区一:小毛病复查没必要

症状:某省直机关每年组织全体职工做一次健康查体,今年58名参加者中,竟有53人有一项或多项指标为阳性反应,被要求做进一步复查或治疗。但据这个单位组织体检的同志介绍,其中只有不到10人按时去医院做了复查。查体中心的专家说:去年我们查体中心共为25000人进行了查体,各项检查都正常的寥寥无几,有阳性发现、并有必要定期复查的占到90%。但有一些人觉得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认为只要没什么大毛病,就不必做进一步检查了。

专家诊断:查体和看病不同,查体求的是全面,大多只是简单的检查,一些疾病根本就查不出来,查出有毛病的,也不能据此确诊。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可能是大病的征兆或表现。而复查做的是有针对性的细致检查,是真正的看病,这样才能确诊疾病或排除疾病。所以复查是很有必要的。

误区二:体检是老年人的事

症状:上文中提到的单位,在参加体检的人中有25名职工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其中只有5人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其他20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阳性反应。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字眼频繁出现在体检报告中。专家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大,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原本在老年人中才常见的疾病都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专家诊断:年轻人往往以为自己的身体很好,体检只是上了年纪的人才需要。但是做了体检才发现,年轻人的毛病还真不少。定期体检关系到每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年轻人同样不能忽视。

误区三:一次体检三五年无忧

症状:许多人往往在一次体检后,看到自己身体一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认为这一次的结果能管挺长时间,三五年内都不用再做体检了。

专家诊断: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每天都在不停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一次体检的结果并不具有长期的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可能改变。因为有些疾病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症状不明显,让人很难察觉。一旦察觉可能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提醒:体检要坚持定期进行,因为它的目的就在于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而及时发现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这是体检的真正意义所在。偶尔的体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误区四:电脑仪器比医生触诊、问诊看得准

症状:在医院体检相关诊室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透视、超声波等检查处人满为患,坐诊的医生跟前却冷清了许多。

专家诊断:不少病人对超声、透视等机器很信任,而对医生的触诊、问诊表示怀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其实仪器检查同样会有偏差,有些仪器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便捷。机器的意义,只在于协助医生根据症状作出判断。

专家提醒:只相信仪器检测,会漏掉很多发现疾病的可能性。仪器并不能像医生那样能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各方面因素。它永远是辅助的,最终的诊断要靠人脑作出。并且大部分疾病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触诊也可

以发现。

误区五:体检报告随手扔

症状:很多人在体检之后,看看结果就随手将体检报告扔了,觉得既然没查出毛病,就没有保留的必要。

专家诊断:一个人去年和今年的体检结果可能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其中某项指标有了很大变化,那就有必要引起重视了。因为可能有某种疾病发病的倾向。

专家提醒:经过医生对不同时间体检结果的比较,会发现一年来某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做出诊断或防范。因此,体检报告要好好保存,切勿乱扔。

相关链接:如何选择体检机构

针对目前体检市场混乱的状况,消费者应注意识别体检机构以及体检结果的真伪。

一、选择体检机构时,要先了解是否获得批准。尽量选择设施齐全、医务人员素质较高的医院。体检中心应具有完备的医疗检查设备和设施,同时要看做体检的医务人员是否具有“执业医生资格”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妥善保存自己每年的体检资料,以便进行对比。如:体检结果和过去出现较大差异,一定要到正规的大医院做同样项目的复查。

三、不可将自己过去的体检结果详细告诉体检医生。如果原来患有胆囊结石、肝囊肿或肾囊肿等,在检查前只需告诉医生病史,不要告诉具体大小和数目等,防止医生“照猫画虎”。

四、免费体检不可做。一般免费的体检项目较少,有的只做血尿便常规检查和透视,一些重要的血清学检查和胸片则不在其中,无法筛查疾病,容易漏诊;还有的体检机构借免费体检招揽顾客,借机推销保健产品和其他附加项目,会让体检者多掏腰包。

五、体检买药要当心。某些体检机构常常打出所谓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其目的是开出一堆价格昂贵的药品。

专家建议,对健康人而言,30岁之前,最好每两年体检一次;30~50岁间,最好一年体检一次;超过50岁,最好一年体检两次。

上一篇:走出服药4误区 下一篇:“难言之隐”并非“一洗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