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 思考 归纳

时间:2022-03-22 06:19:53

积累 思考 归纳

沈聪,男,生于1987年1月,2004~2006年就读于福州一中,2006年高考语文成绩为福建省最高分142分,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语文似乎一直扮演着一个悲情的角色。在成绩上,它不会给人太多的惊喜,相反,更多人品味到的是苦涩。功利地讲,语文是一门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又不明朗的科目。无怪乎许多人都对语文敬而远之。所幸,我走近了语文,因为除却功利的因素,文字的魅力实在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匹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路柳成荫”,也许,不那么功利地对待语文,却让我在高考中得到了语文的恩赐。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重在平时的积累。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在经历了高三之后,我更是深有体会。比如文言文,高三我基本没怎么复习,但做题依然很轻松,这就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我想认真学完课内文言文后的同学应该有此同感。还有默写部分,只要做好平时的积累,实在没有失分的理由。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文,到考试时我才终于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这些工作很简单,最重要是能持之以恒,那么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效果会是十分明显的。

既然谈到积累,阅读肯定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想必无需我再赘言了,我只想说一点自己的阅读体会。我觉得对自己语文学习帮助最大的还是阅读。我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我甚至还一度怀疑过阅读的价值。转折是在高二的时候。高二时,我改变了只看文学名著的习惯,而且还看了一些理论性著作。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理论性著作,这些书有时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未免过于深奥,但我发现它们确实大有裨益。这些理论著作我不尽能真正看懂,它们的意义在于引导我去思考。看世界名著往往容易陷入只注意情节的误区,这些理论著作帮助我去认识小说中更为广阔的世界。例如我看过《二十世纪法国小说诗学》这本书后,就会不自主地对以前所看过的小说进行结构、符号、叙述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也许是肤浅的乃至错误的,但重要的是思考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便意味着我成长进步。我觉得从那时起我才有了一点可怜的审美能力。我好像终于能够欣赏诗歌了,也开始乐于欣赏诗歌了。说来奇怪,从小学以来,课本中从不乏诗歌,可我一向都是囫囵吞枣,无动于衷。而到高中以后,我才发现,在诗歌的王国里闪耀着多么璀璨的光芒。在对于鉴赏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后,对于考试中的散文阅读我便不再感到是一件苦事。或许仍然是一件难事,但学习和做练习开始变得有趣,学习效率也大有提高。

从我自身的经验出发,我会很自然地建议大家阅读时要多做思考。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对于考试来说,精读一两本书或许更有益处。

语文考试风险高,我想大家已深有体会。各科中语文变数最大,也最难估分。就说散文阅读,有的人想到了但没写上,写上了又与标准答案相隔甚远。即使自认为所做的堪称标准答案,很有可能还会因为卷面不整被扣掉几分。我总觉得语文主观题答案具有一定随意性。相同的意思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每个人的审美偏好更难求一致。可是答案始终只有一个,得分高低也因此常常取决于判卷老师尺度的宽严。作为考生这一弱势群体,要连闯命题者和判卷老师这两关,实属不易。

由此说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就变得很有必要。复习迎考阶段,大家都要接触很多的试题,我做题时喜欢归纳题型以及各种题型的答题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在考试时漏写,答题尽量做到全面。很多同学在总复习阶段总喜欢单兵作战,认为老师只不过讲讲习题,听不听无关紧要。其实,总复习阶段老师的讲解尤为重要,一方面这些内容是老师多年经验的总结,和高考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老师很有可能在讲解中突出大家在复习中暴露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应试的能力。

此外,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我的老师常说:“作文的成功并不依靠华丽的词藻,而是凭借睿智的思想;作文的成功并不依靠虚伪的煽情,而是凭借平凡而质朴的真情。”其实,只要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最为真实的感受,最为深入的思考,作文自然就是成功的。

(福建省语文学会陈勇供稿)

上一篇:“冒险”――别样的人生 下一篇:在记忆中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