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时间:2022-03-22 12:38:03

如何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摘要:建筑工程的基础设施工程是建筑的核心,其施工质量的低下,势必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严重时还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本文首先探讨了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建筑工程项目位置固定,是呈多面体行分布的一种人工构筑物,且形体庞大、复杂多样,由此导致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单体性而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而建筑基础工程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的质量更难以控制。

1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其中施工质量是一个最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

2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加强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6)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7)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2.2严格原材料控制与施工控制

首先要查验钢材的质保书和质检报告,凡不合格和不符合设计规定的钢筋不能使用,表面有粒状和片状老锈的钢筋要除锈测验后方可使用。钢筋焊接接头,按规定取样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查安装好的钢筋,核对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状、锚固长度、搭接接头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规定。绑扎必须牢固,钢筋表面须洁净、无泥污、油污,按厚度垫好保护层。填写好隐蔽工程验收单。查模板的轴线、标高、起拱和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都要符合规定。堵塞漏浆的孔洞,拼装缝隙要2 m m。要查明不涨模的技术方案。要监督混凝土搅拌工艺,严格按配合比规定的材料、品种计量。加水量中要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混凝土要随拌随用,一般从搅拌机出料到浇注完毕的时间不超过90min。同有关人员在现场按规定随机取样做试块。标养28d的抗压强度,大于设计抗压强度为合格。混凝土浇筑竖向构件时,必须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50mm。基础混凝土面要求平整。浇水湿不少于7d,可在终凝时喷涂养护液;冬期要保暖防冻。控制好杯基的杯底标高,只允许有负公差,如有负公差,可用高标号砂浆垫平。

2.3实行“预防”式管理原则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不可逆性,且损失严重,因此质量事故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使异常性因素在施工前就受到控制,从本质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预防”式管理的任务是利用科学手段,对系统中异常性因素和潜在质量缺陷的性质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进行定比定量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对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生产组织和管理人员素质材料材质设备故障质量缺陷和伤亡事故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收集整理有关质量缺陷、伤亡事故设备故障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

(2)开展异常缺陷预知活动,根据第一步掌握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初步辨识,然后在施工现场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异常缺陷预知活动,组织IJL技术人员、质量监理员、安全管理员、材料员等,从材林操作行为、设备工艺环境因素、管理状态等进行辨识分析,归纳出主要质量故障和异常的因素。

2.4加强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几年,随着大型建筑的大量建设,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钻孔灌注桩,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地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而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必须认真注意防治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首先我们建议导管埋入不宜过深。导管埋入越深,孔壁四周的混凝土上升距离越长,混凝土流与钢筋笼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强,笔者认为,埋管深度控制在(2~4)m为宜。在施工中,应不断监测埋管深度,控制拔管速度。埋管越深,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不易灌入,会造成堵塞等问题;埋入过浅,容易使管口拔离混凝土面,造成桩身夹渣等问题。其次建议反循环辅以震动筛过滤清渣。实践证明,反循环的排渣效果较正循环的理想。

由于正循环靠泥浆的流动将悬浮于泥浆中的颗粒带出桩孔,这种排渣方式对于较大的颗粒效果较差,而反循环通过泥浆泵将钻头切割下来的泥块或石块直接通过钻杆抽出孔外,清渣比较有效和彻底。如果将泵出的泥渣通过振动筛进行筛分,将泥浆中的泥渣直接进行浆渣分离,优质泥浆再循环入孔内,这样清渣的效果更好。

2.5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基础桩竣工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测出地面开挖后的桩位偏移量、桩顶标高等,有时还要协助测试单位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桩位偏移量是指桩顶中心点在设计纵、横桩位轴线上的偏移量。对桩位偏移量的允许值,不同类型的桩有不同要求。当所有桩顶标高差别不大时,桩位偏移量的测定方法可采用拉线法,即在原有或恢复后的纵、横桩位轴线的引桩点间分别拉细尼纶绳各一条,然后用角尺分别量取每个桩顶中心点至细尼纶绳的垂直距离,即偏移量,并要标明偏移方向;当桩顶标高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经纬仪法。在桩顶标高测量中建议采用普通水准仪,以散点法施测每个桩顶标高,施测时应对所用水准点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测,桩顶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1cm要求。在单桩垂直静载实验中,在整个桩基础工程完成后,测量工作需要配合岩土工程测试单位进行荷载沉降测量,对桩的荷载沉降量的测量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当不宜采用百分表测量时,可采用so5精密水准仪。

2.6 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工程对建筑而言至关重要,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建筑基础设施工程部门强化自身建设,创新改革,转变观念,掌握好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新方法,工程质量就会有所提高,质量通病也会明显减少。

上一篇:浅析如何推动工程总承包的进程措施 下一篇:如何在地基处理中实施强夯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