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青山绿水蓝天的路上

时间:2022-03-21 08:25:18

通往青山绿水蓝天的路上

近来,百湖之市的武汉投巨资启动了“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东西湖区电厂循环经济圈”、“青山区多条循环利用产业链”等项目,着力培养“两型企业”、“两型园区”,受到了广泛注目

青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武汉的一个城区。武汉人说,整个青山区其实都是因武钢而建的,并因此而成为武汉市污染严重的重化工生产基地。

而去往青山的路上,我们要经过东湖。老人们说,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东湖湖水还清澈见底,湖边森林覆盖。可是从80年代起,东湖水深透明度最多仅1米,湖汊近岸局部水体发黑、发臭,湖中藻类孳生,局部形成水华,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如今,东湖、青山成了武汉市两个部级循环经济园区示范试点。

江湖相济

3月22日,第16个“世界水日”,武汉正式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时隔首次汉口和汉阳六湖连通刚好三年。武汉市长阮成发介绍说:武汉将投入86亿元,连通11个湖泊,五年内完成436平方公里的生态修复,构建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

武汉是个多湖泊的城市,被誉为“百湖之市”,其中,东湖为国内最大的城中湖。

据了解,长期以来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入湖,是导致“大东湖”区域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生活污水大量增加,根据上世纪80年代测算统计,仅直接排放东湖的污水每天达30多万吨,湖水受到直接污染。而东湖曾一度是武汉市重要的水源地,污染使得武汉市不得不从1987年开始进行为期18年、投资8.5亿的“湖改江”工程,将武昌地区饮水水源由东湖全部改为长江。

工业废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托优越的战略地位和水资源条件,一大批国家战略性项目选址武汉,武钢、一冶、武船、武重、武锅、武石化等大型企业落户该区域,这些大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工业体系建设铸下了良好基础,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低标准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入湖,也给大东湖水环境水生态带来严重问题。

“大东湖”水系历史上就是与长江相连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湖造田等经济活动,除直接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外,江河与湖泊的通道阻隔,导致原本“湖湖相连,江湖相济”的江河与湖泊水体无法实现有机联系与交流。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大大削弱。

“用不了五年,东湖将会成为又一个滇池、巢湖、太湖。逆转将会变得异常困难,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武汉市水务局发出警告。

针对污染成因,武汉市政府制定出“截污清淤、水网连通、江湖相济、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设计污染控制工程、水网连通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并建立一个监测评估平台――即“三大工程,一个平台”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总体构架。

其中,污染控制工程包括对集中点源控制、分散点源控制、城市和农村面源控制、以及污水厂污泥处置等;生态修复工程则主要是选择条件适宜的水域,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采用清淤疏浚、原位水质净化、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技术,通过鱼类群落重建和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水网水体修复,实现湖泊生态平衡,使湖泊成为水生动植物的“天堂”。

大概由于专业性不那么强,而又能唤醒沉睡记忆的缘故,“水网连通”是武汉市民目前最常提及的工程了。该工程包括恢复湖与湖、江与湖之间的连通。通过生态型港渠的构建,恢复水生环境的完整性,为湖泊、港渠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专家表示,水网连通之后可以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最终实现“清水入湖、湖水变清、清水入江、健康长江”的目标。

实际上,在这方面,科技与资金的投入也是不小的。作为国家首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试点城市,近三年来,武汉投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资金约40亿元。其中湖泊截污、清淤、水系网络、生态修复等投资15亿元,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资8.8亿元,排水设施完善投资10亿元,滨江滨渠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亿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4亿元。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视察后表示,积极支持“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

“沿着港渠,划一只小船,就可穿过‘六湖’,游遍武昌,观赏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武汉市水务局专家这样描绘大东湖水网连通后的情景。项目实施后,还将恢复东湖战略应急备用水源地功能,保障武昌地区200万人应急水源地安全。

不过,“六湖连通,决不是污染物的简单转嫁。”武汉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项久华表示,今年启动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就是因为水质不佳的湖泊,经治理已转为良性,具备了较好的水环境。未来,还将进行青山港引水工程、九峰渠工程、东沙湖连通工程、北湖水系水网连通等项目,逐年实施。

连通江湖,是武汉治湖的一大创新。2005年8月,武汉就首次启动此类工程――连通汉阳的6个湖。去年8月,汉阳月湖近七成湖水换成汉江水,水质立即连升两级,由劣5类升至4类,如今,水质依然保持稳定。

城市环境魅力凸显,武汉也逐步受到国内外客商青睐:去年引进外资22.5亿美元,新增11家世界500强企业,各项增幅均创近年新高。“一些商家正是冲着六湖连通后的景观效应而来。”一家外资公司负责人说,优美的环境,也是城市竞争力之一。

“江湖相连,不仅编织生态网,也构建经济网,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武汉市城市规划院院长吴之凌表示。

另据了解,武汉市还将对40个城中湖分别划定水域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筑控制线三道“保护圈”,不仅确保湖泊水域不被侵占,而且让湖泊周围景观不被凌乱建筑破坏,“一湖一景”形成亲水美景,供市民休闲游玩。据了解,运用三道“控制线”保护湖泊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从“百湖之市”到40多个湖泊,再从填湖到贯通,正是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作用结果。

青山绿景

“这是什么味道?”明知是被污染的空气的味道,记者还是很直接地将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抛给了青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张斌。

他是青山本地人,因此从小就熟悉这样的粉尘的味道,他告诉记者,“这已经好很多了,再过一段时间来,会更好。”2007年,青山区年产30万吨的叠峰水泥厂被关闭,装机容量16.2万千瓦的青山热电厂1~5号机组被关停。

张斌介绍说,青山正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两型”机关、“两型”企业 、“两型”社区、“两型”家庭和“两型”学校建设,从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及生化处理、废旧电池回收、新建小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太阳能产品技术的使用推广、“限塑”行动等,积极在群众中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经介绍,青山区正在打造工人村都市工业园,从安居工程开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将腾挪出的土地用作循环经济园区的开发――循环经济在青山要发生改头换面的作用,恐怕还得首先从经济发展方面下功夫。

按照张斌的描述,循环经济园区应该就在我们去往武钢和青山热电厂的坡路上。之所以建在那里,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引进的相关项目,把山上重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循环经济产业链,变废为宝,产生效益,如利用石化企业的油渣废物建立的催化油浆厂,用武钢的铁渣生产磁性材料,还有向日本出口矿渣等项目。

张斌对此充满希望。他说,区政府专门成立了5人的循环经济办公室,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500万元,而且还在向国家发改委报项目争取获得更多资金。

的确,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是前提也是保证。

来到青山热电厂的时候,正好遇到上级部门对他们进行环评。

一位老工程师告诉记者,青山热电厂正处于战略转型的阶段,未来的热电厂既准备为相邻的武钢和石化发电供热,也准备进入一部分民用市场。环评正是为此而来。环评不通过,他们的新项目就不能上马。

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标准,热电厂对30万千瓦的大机组做了除硫处理。老工程师指着高高的除硫塔,因为机组上得早,技术老,所以,不得不专门采用干法除硫,这种除硫方法据说比目前普遍使用的湿法除硫要更贵,效率也不如后者。但热电厂还是花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完成了除硫改造。而在未来,热电厂还需要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但是,受制于武汉经济发展,夏天一过,发电机组都不能满负荷,有时候甚至就停了。”另一位负责人说,“而且在煤电价格不顺的情况下,我们还要继续向武钢供电,几乎是赔着钱的,但这是我们的责任,没有办法。”他指着旁边黑压压一片气势磅礴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说。

在这样的效益下,节能减排几乎就要变成一种压力。“想办法吧,还好在这方面向国电集团报项目,有时候也能够得到一些资金的支持。”而电厂转型的决策就是在这种压力作出的。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市委书记杨松多次强调,体制要改革,否则,“两型社会”很难推进。他举的正是青山区的例子,“一些大企业和行业内部本来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但真正要实现主动的、良性的、有效的循环,必须突破现有财税政策的一些障碍。‘两型社会’的建设就是要建立鼓励企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的体制和政策。”

青山区,还有一个全国有名的居民社区名叫绿景苑,是建设部的建筑节能样板小区,小区门口的广告牌上醒目写着:绿常在,景无限。

据说,绿景苑已经将节能环保在住宅上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墙体新型材料的保温技术可以使住户晚开10天空调;

小区居民热水供应全部由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提供,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与建筑工程同步实施。按太阳能热水器15年的使用寿命测算,户均年节约电能约860千瓦时,若按327户的居住小区计算,每年可节约电能28.1万千万时,或燃气1.1万立方米,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热水供应的安全性。

草坪灯、装饰灯、庭院灯照明使用的也是太阳能电池,“这些灯不耗电,还能根据天气自己控制开关。”小区物业说。每年可节省电费、维修费近2万元。

小区将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后,通过预处理池、生态桶、沉淀桶、砂滤、消毒等一系列处理后,就变成了清澈的“中水”,检测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物业管理处再将其用于小区水系补水循环、绿化喷灌、道路冲洗,每天可节约50吨自来水。

目前,在绿景苑小区的每个楼栋前,都设置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再生可回收资源”三个垃圾桶,许多居民开始过起“分拣垃圾”的生活。

而在小区刚进门的地方,就是一个“有机废弃物生活处理站”,在这里小区内部消化自己的可回收垃圾,只有不可回收的才会从小区拉走。记者到达的时候,处理桶已经完成了它上午的工作,桶盖揭开,除了少量的黄沙般的沉渣,十分干净,整间垃圾站还留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青山区政府宣传部的小莫因为常带人来这里,所以对情况十分熟悉。他说,这里的各项环保措施,都是开发商承担的成本。比如对于垃圾站的投资约20万元,除了去年政府6万元的奖励,没有向小区居民转嫁一分钱的物业费。“当年,因为环保楼盘,房价略高于周边,但直到现在都是增值的。”

只是这样的项目不仅在青山区,在整个武汉市目前也仍然只有一个绿景苑。

小莫说:要说服房地产商承担起其中的成本,有些机制还需要理顺,比如政府奖励方面等。“以中水推广为例,尤其在武汉这样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价很便宜,开发商没有动力投资中水设备,除非有一些污水费返还等制度。”

据了解,根据当前循环经济企业和社会层面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武汉市已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调查研究,出台了三个专项奖励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就包括《关于鼓励和促进住宅小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的奖励办法(试行)》。

对于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体制和政策的研究,无疑是重要的。作为一个示范试点区,拟建的武汉市循环经济研究院也将落户青山,试图把武汉市在高科技领域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引入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股权设置、政地共建的体制机制中去。

蓝天之下

在我们停留武汉的一周时间里,除了到达的当天以外,几乎全部晴空万里,采访中遇到的武汉人多次强调,即将迎来武汉最美丽的天高云淡的秋天。

其实,这样的天气,也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或许也和我们周围遍布的一个环境监控网络有关。

据了解,近五年来,武汉市累计投入500万元,建成并完善了一个在线环境监控网络。目前,共有111家企业的129个排放口,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217套,涉及所有重点污染源单位,包括武钢、武石化和11家城市污水处理厂等。而且,这个网络仍在进一步扩大。五年后,入网污染源排放口总数可达1000个。

这些电子仪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污水、废气的浓度,在设在市环境监察支队的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100余家企业的治污数据一目了然。如果某项污染物超标排放,电脑屏幕上的报警灯将不停闪烁,监管队员将迅速赶赴现场检查。

青山,秀水,蓝天,大武汉将有大作为。

上一篇:武汉中国光谷的财富效应 下一篇:思考创新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