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沙化土地的造林方法

时间:2022-03-21 04:23:46

简述沙化土地的造林方法

我省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区,但是有一些地区如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森林的覆盖率只有12%,森林资源极其缺少。因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会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以至于频繁发生一些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进而加重沙化现象。虽然实行了一些相关的林业工程建设,已经逐渐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状况,可是在松嫩平原地区还是有相当大的一片区域仍在经受着风沙的危害,需要采取绿化措施。

1立地条件

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在黑龙江省的西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此地面积较大,且地势较为平坦,南部多为平原,北部为丘陵漫岗,海拔在150-200米,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7-4.2℃之间,降水量约430mm,蒸发量约1620mm。其中全年有70%降水量都是在夏季,春季的降水量只有15%。风速在4.0-5.2米/秒,其中全年有至少28天的风力在6级以上,多数在4-5月份发生,同时还会伴随着旱、涝、风、沙、盐碱等一些危害,特别是沙化土地较多,且较为集中,沙化土地上植被多属蒙古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为草甸草原,土壤通透性好,肥力较差,易失水并受风蚀危害,是我省目前造林绿化与营造各类防护林的主要地区。

2树种选择

按照松嫩平原的立地条件,可因地制宜的选择高大乔木作为主要的防护林带,对于防风固沙林的构成可在固定沙地上以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方式为主。其中主要的沙化地造林树种可选择杨树、樟子松、沙棘、榆树等一些类型。

3合理整地

在整地方面应采用穴状整地、带状整地或拉沟整地的方式。其中穴状整地的具体做法是,乔木造林穴径为50cm,深50cm。针叶树容器苗造林穴径为40cm,深40cm,灌木树种穴径为30cm,深30cm。挖穴时分别放置表土与心土。带状整地机械深翻20-30cm,整平耙细,重耙一遍,轻耙二遍,大于10cm的土块,每平方米不可多于5个以上。其中实际的土壤沙化程度、地形、树种与造林的密度直接决定着带宽与带间距的大小。

4苗木

4.1苗木标准。在苗木的选择阶段,杨树应选择三根二干、二根二干的大苗,其中苗高应超过2m,地径应超过2cm,主根的长度应在20cm左右,侧根应达到不低于7条。樟子松应选择4-5年生以上容器苗,其中苗高应超过30cm,生长点完整且顶芽饱满即可。其他的一些如沙棘、榆树等灌木造林可选择2年生以上苗木。

4.2起苗。在起苗阶段,樟子松容器苗应选择人工起苗的方式,确保轻拿轻放,做到不散坨、不伤生长点。对于杨树、榆树与沙棘等一些灌木可选择用机械或人工起苗的方式,以确保根系完整,不出现劈裂与机械损伤的现象。

4.3运输。在运输阶段,对于樟子松容器苗应选择以“品”字形摆放的运输方式,以确保不散坨、不伤生长点。对于杨树、榆树与沙棘等一些灌木应在装车后用苫布将其盖严,以控制水分蒸发,确保苗木的根系保持湿润。

4.4假植。当苗木没有及时运出苗圃或已经运到造林地但却没有及时栽植时,一定要立即将其假植。在假植的过程中应将其根系放入准备好的沟中,接着进行培土,将根系完全覆土后浇足水即可。

4.5浸根。对于杨树、沙棘、榆树等一些苗木,在开始进行栽植工作前,首先应用水浸根1-2天,可确保造林的成活率大大增加。

5栽植

针对杨树与榆树等一些阔叶树种与灌木树种可选择泥浆造林法,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浸根后的苗木置于植树穴的中央位置,并注入多半坑水,填表土成糊状,向上轻轻提苗,以确保根系可以充分舒展,接着填心土。其根径的位置应在穴平面下5-10cm之间,将其扶正后经过4-6小时可以踏实,接着覆散土5-10cm,以控制底水蒸发现象。针对樟子松的栽植方法是填表土10cm,去掉塑料容器袋后,确保土坨不散,并置于穴中央位置,摆正后开始培土。其根径的位置应在穴平面下5-10cm之间,将其踏实土坨四周回填土,接着做水盘并浇足水,水渗下后可开始覆土,踏实后应再覆一层散土。

6浇水与抚育管护

在造林后可按照实际的降雨情况,在每隔18-30天时浇一次透水,并确保在造林当年浇3次水以上。在抚育的过程中应主要采取穴状抚育的方式,确保穴径为50cm,且穴内无杂草,松土深度为5-10cm之间,穴内土块大小不超过5cm。对于新植林地一定应采取相应的管护制度,以避免人、畜对其进行破坏。

7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应以预防为主,期间可以与生物、物理、天敌等防治措施相结合,以确保采用无公害的防治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林木可以速生丰产。

8补植

对于一些因自然或人为等一些其他原因而使某些地块的成活率降低,可采取补植工作,最好在造林当年的雨季、秋季或明年的春季开始,并在补植的过程中选择同龄苗木。

(作者单位: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东方红林场)

上一篇:关于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下一篇:大树移栽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