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提问的策略

时间:2022-03-21 07:11:55

关于课堂提问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07-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去的课堂中教师的串讲串问已不再适应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有关课堂提问的一些粗浅看法。

1.提问的原则

1.1 兼顾性原则。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问要形成问题的难易层次和梯度,照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问不可过于简单,一味的问"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 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也要避免问题过大过深,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增加学生压力,打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课前必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学生认知的水平,并通盘考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

1.2 平等性原则。教师提问不能一味的面向优等生,忽视差生,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只会使班级两级分化严重。教师方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可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对话是平等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能自如的展示自己,找到成功的体验。

2.提问的要求

2.1 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励志'是什么?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学画的结果怎样?"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2.2 加大问题的容量。所谓容量,是指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要宽广,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问题有容量能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地回答,就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来结尾?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发言的内容涉及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涉及了凡卡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涉及了课文的写作技巧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分析和想象能力,由于学生想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2.3 问题要层次清楚。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问题本身要注意序列,做到层次清楚。教学中,教师要能在某个"点"上设计问题,并且体现出问题的序列,依靠问题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2.4 问题要启发思考。一个学生如果缺少奋发学习的精神,就先不去开导他;如果没有看到他口里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印证了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心态有关。教师的言谈举止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家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无穷的兴味,在兴致勃勃中来学习知识,他们会感到愉悦,学得快,记得牢。

3.提问的类型

3.1 描述型问题。描述型问题是帮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类提问体现了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判断及认真阅读课文,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得到扩展。如教学《小猫种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想得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它能得到吗?"

3.2 分析型问题。分析型问题,是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分析,以使学生加深的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类提问更要体现出提问与阅读的紧密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后做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一位老师教《我要得是葫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用了一个'盯'而不用'看'或'瞧'呢?"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葫芦生长的关心,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3.3 相关型问题。相关型问题,是在学生初读、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寻找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并就新旧教材作出比较,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对课文掌握理解才会更牢、更深。如《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人物?不喜欢哪些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回忆整篇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3.4 想象型问题。想象型问题是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是对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思维训练。在当今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中,教师更应多提富有想象型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完《司马光》一课,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司马光的做法好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一员,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大胆想象和创造,既激活了课堂又训练了学生。

4.提问的"点"

课堂是训练学生的主渠道,如果课堂上总是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从何提高呢?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一定要抓好这么几个"点"。

4.1 趣味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或抓住课文有趣的地方提问。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它借到了吗?"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愿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深入点。 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适机提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例如《长征》一课,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时,学生很容易说出这句诗的意思是"更加喜欢岷山上的皑皑白雪。"我随即提出:"皑皑积雪给翻越岷山的红军战士带来了多么大困难,作者为什么还喜欢这皑皑白雪呢?"

4.3 困惑点。学生在理解时有困惑,教师要做启发式的提问,逐步解决学生的困惑。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体会出凡卡想回到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这时,我提问:"为什么爷爷还要把他送到鞋匠家做学徒呢?"

4.4 空白点。小语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有省略的部分或意由未尽的结尾,这些就是艺术的空白点,教师要善于在这些地方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一定要适当,要合理,要精练,要准确。学生自己能够提出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他们自己经过努力不能掌握的,才须教师的点拨和指引。课堂提问的技巧策略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对中学语文活动课内涵及意义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