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21 03:16:09

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前精心构筑高效学习目标

有效备课是达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教师课前必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其中,“教什么”是首要的,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怎样才算目标制定准确,我认为在目标把握上首先要做到站位要高,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梳理出本课要让学生达到的信息素养目标。其次立足点要低,切口要小,即具体教学目标制定时要符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情况做到准确把握。

课上四步教学推动高效学习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根据实际逐渐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改模式――四步教学法。笔者归纳总结出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四步八环节教学方法,即第一步:自主学习,包含自主学习与完成学案;第二步:合作探究,包含出示目标与小组讨论;第三步:展示点评,包含分组展示与质疑追问;第四步:检测提升,包含反思总结与归纳提升。

第一步: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学生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预习教材、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完成学案: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目,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

在第四章第三节“信息的与交流”中,我采用先把导学案发下去,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内容多为填空题。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后,通过网络提交导学案,教师及时查看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

出示目标:即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目标要设计科学、表述清晰、准确。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第二节“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中,及时出示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使用两种智能工具处理信息;②知道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③尝试使用信息智能处理工具“手写板”输入文字;④使用翻译软件或在线网站进行英汉互译;⑤自主探究信息智能处理的应用价值。

小组讨论:①明确讨论内容:着重讨论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每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背后承载的能力及方法、规律和应注意的问题。②讨论方法: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组内集体讨论。③教师全面掌控,巡回指导。④问题反馈: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

第三步:展示点评

分组展示: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鼓励每一位参与展示的学生,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在分组展示中遵循一个原则: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困难比较大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展示的重点。在展示过程中,由学生讲解,学生点评,学生反馈,展示完后,负责总结的学生一定要作出明确结论,以便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质疑追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质疑本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示范,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

第四步:检测提升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知识、方法,并评出优秀小组。

归纳提升:教师归纳方法、规律,总结、提升。

高效的前提是有效,每一位教师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每一节课的有效,只有持续的有效,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教学组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动力

1.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动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思考,保持学习的动力。而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2.课堂反馈练习维持学生学习动力

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要求,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深浅程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姿态或语言等,比较及时、直接、集中而明显地对教学作出反应,又可及时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得到清晰而准确的知识。

上一篇:巧用电子白板弥补语文教学的不足 下一篇:“室内激光测距测高仪”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