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时间:2022-03-21 01:07:00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摘 要: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的高低主要受工作压力、福利待遇、职业认同度、发展前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策略主要包括:学校要给辅导员“松绑”、“减负”;社会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一、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所谓幸福感(Well-Being),是指个体内部的一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中内心所体验到的一种满足。而职业幸福感,就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过程中,“感受到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持续的快乐体验。”[1]这种职业幸福主要包括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2]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就是辅导员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体验到辅导员职业的内在快乐和幸福,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1.工作压力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等,工作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周末都要加班;工作的对象数量较大,有的院系只有一个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很难控制在教育部规定的1:200之内,学生往往有几百人之多;处理的事情琐碎且压力大,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下派的任务,教学的服务工作以及常规的学生管理和考评等等。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势必会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

2.福利待遇

Bradburn(1969)的相关研究表明:收入的高低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即幸福感呈正相关。而与高校任课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往往要比专职教师低;而由于高校辅导员大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在住房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这些方面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职业认同度

首先,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较低。辅导员虽然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以至于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大都首选做一名专职教师而非辅导员。

另外,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也偏低。由于高校辅导员不参与讲课与科研工作,再加上辅导员大都比较年轻,因此在学校里的地位比专职教师要低。此外,不少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只能参与一些琐碎的日常管理事务。辅导员职业的低认同度会影响到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

4.发展前景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晋升和转岗三个方面。而据何海燕对重庆市11名高校辅导员的深度访谈显示,11名被访者都不希望将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3]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仍然没有出台,也令不少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安;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升职机会跟升职空间也比较小,转岗的难度也比较大,不少学校还对转岗的年限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就造成高校辅导员感到自身的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的前途有限,这势必也会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降低。

5.人际关系

心理学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幸福感的社会支持因素,认为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会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人际关系对辅导员的职业感受、工作积极性与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起到舒缓的作用,在良好的的人际氛围下,辅导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人际信任度较高,也就容易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相关心的集体,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较高的职业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廖深基在他的调查中提到:“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4]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升的策略主要包括:

1.学校要给辅导员“松绑”、“减负”

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生存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工作上的任务繁琐又量大,学校行政方面的很多事情都由辅导员来负责,以致很多辅导员周末甚至都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出现家庭不和。因此,学校要充分尊重和关心辅导员,行政管理部门应尽量给辅导员“松绑”并减压,例如增配辅导员的名额,以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量等。

2.社会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高,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善,由于辅导员一般没有课时费,其工资水平相比专职教师要低不少,导致高校辅导员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社会地位方面,辅导员的地位也要比专职教师要低。因此,从社会的方面来说,需要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增强各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适当增加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以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都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要应对经济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对自己也有着巨大的发展要求,需要资源和机会。而据何海燕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的深度访谈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明确;升职的机会少,空间狭小,且升职前景无吸引力;转岗的难度较大,[5]造成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不乐观。因此,各地高校应当给予辅导员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6]从而提高其职业幸福感。

4.辅导员自身要增强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缓解辅导员职业带来的压力,辅导员们应该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也正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而沟通不畅往往会使辅导员与领导、同事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产生各种摩擦,造成工作中的矛盾和误解,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而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更是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辅导员更要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谐与他人相处,以便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普布次仁.略谈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

[2] Joan E.van Horn,Toon W.Taris,Wilmar B.Schaufeli and Paul.J.G.Schreurs.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

[3] [5]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

[4] 廖深基,等.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海峡科学,2008,(9)

[6] 张可,杨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上一篇:网络时代高校高效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