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偏正结构中三音节词1+2式组合的现象分析

时间:2022-03-20 05:02:58

汉语偏正结构中三音节词1+2式组合的现象分析

摘 要:在三音节词构成的偏正结构中,1+2式组合模式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将从偏正结构三音节词1+2式组合存在合法形式的原因、基本类型、句法功能及语义功能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偏正结构;三音节词;1+2式组合

偏正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语法结构,学者们已经对它的功能、构成和运用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偏正结构三音节词的组合模式有2+1式和1+2式两种,相较于2+1式的研究,学者们对偏正结构三音节词1+2式组合的研究尚少,本文将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偏正结构三音节词1+2式组合存在合法形式的原因分析

在偏正结构中,相对于中心语而言,其它成分都是“偏”。偏正结构1+2式组合方式是指按照口语习惯和语法结构要求划分三音节韵律词而形成的独特组合模式。在这模式种中:语法关系上,第一个音节修饰第二、三个音节,两者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韵律结构上,习惯上划分为1+2式的结构。如女/司机、总/经理的结构划分。冯胜利在《汉语韵律、词法、句法》中曾指出:偏正结构的1+2组合一般不能为汉语韵律词所接受。所谓韵律词可以简单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相对应,也就是说1+2式组合很难成为偏正结构三音节词的构词模式。但在实际生活中,1+2式偏正结构三音节词也存在着某些合法形式,如半吊子、书呆子等,按照我们的日常习惯可划分为半/吊子、书/呆子的单双式组合模式。

偏正结构三音节的单双式组合之所以存在合法形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部分的偏正结构三音节的单双式组合都是口语词(傻/哥哥、白/莲花)。作为口语词就要采取以最节省的方式表达最想表达的意思,以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从音节间的粘着性来看,第二、三音节的粘着性略强于一、二音节的粘着性,这一点可以从语音及韵律上找到答案。中国人说话时有一种习惯――“重音居后”。在偏正结构单双式三音节词中,有一类词,第一个音节音量实足,第三个音节一般是一个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轻声音节或比之原本的声调有所降低的音节(“书呆子”,第一个音节“书”音量实足,第三个音节“子”发轻声,依附于第二个音节“呆”上),这样它便可粘附在与他最近的音节(第二音节),两者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加重音量,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实现“重音居后”的目的,以展现汉语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另一类三音节词则因后两个音节在语用习惯上早已固化成一体,无法分离,即便是再与其它音节结核与无法剥夺这种因固化形式而形成的音节结合优先权。如“糖葫芦”、“非官方”,“葫芦”、“官方”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约定俗成而形成的凝固词,在两者之间不可插入其它成分,两者必须紧密结合(不存在“葫的芦”这种结构),“糖”、“非”等修饰成分只能放在两者之前。二是语义表达的需要。在语义表达上,1+2式三音节偏正词第一音节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是用来修饰作为中心语的第二、三音节的。此点上文已提到过,便不再详述。

二、1+2式偏正结构的基本类型

按照第二音节与第三音节的关系,偏正结构1+2式三音节词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固化成词型

所谓固化成词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口语习惯和语用习惯的影响,第二音节和第三音节必须同时出现,多次共同出现之后,便可熟用,熟用久了,就会固化,固化的结果就是成词。与此同时,第一音节与第二、三音节形成典型的修饰语被修饰的关系。根据第一音节修饰作用的不同,有可划分为五小类:

1、修饰中附加属性(特质)

女/医生、男/司机、车/老板、煤/工厂、花/姑娘等词,第一音节表明了该词的属性(归属)或者某种特殊性质,这样便与其它词区别开来。“女医生”这个词就因在“医生”的基础上附加了“女”这一属性,使得“女医生”与其同行的“男医生”强制区别开来。再如,在“煤工厂”这个词中,“煤”说明了“煤工厂”具有与其它工厂不同的性质。

2、修饰中附加颜色

白/莲花、黑/木耳、蓝/凤凰、紫/药水、红/宝石等词,第一音节均为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主要用于描摹事物的情态特征。如“白木耳”和“黑木耳”因第一音节颜色词的不同而显现出事物之间的不同。

以上两类属于定中结构,它们的中心语都属于固化成词的名词性词组。

3、修饰之外表程度

很/简单、很/幸福、太/美妙、太/幸福等词,第一音节词多为程度副词,第二、三音节为固化成词的形容词词组。漂亮――很/漂亮,程度上有所加深。

4、修饰之外表否定

不起眼、不济事、不幸福(第一音节为否定副词“不”)

非正式、非官方(状中结构,第一音节为否定副词“非”)

非金属、非导体(定中结构,第一音节为否定副词“非”)

第一音节对第二、三音节共同表示的语义进行否定,例如:济事――不济事(意义相反)。

以上两类一般出现在状中结构中,它们的中心语大都属于固化成词的形容词词组。

5、新兴副词“超”修饰

超/一流、超/声速、超/新星等词,第一音节“超”表示“非常、超越”等意义,作为程度副词修饰第二、三音节。

第二类:附加后缀型。

附加后缀型是指在偏正结构三音节词中,因第三音节意义虚化而呈现的一种组合模式。根据后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小类:

1、以“子”为后缀

八辈子、兵油子、马鞍子、草垫子、书呆子、半吊子等词,第三音节“子”词义虚化,附加于第二音节上,作为后缀出现。以“八辈子”为例,“八”修饰“辈子”,但在被修饰的第二、三音节中,只有第二音节“辈”意义实在,而“子”仅作为“辈”的后缀出现,这一类词一般出现在定中结构中。

2、以“头”为后缀

好/彩头、旱码/头、微/猎头(通过微博网罗人才的专门猎手)等词,第三音节“头”同样作为词义虚化的后缀,附加粘合在第二音节上。

第三类:重叠型

在三音节的偏正结构中存在着这样一类词,第二音节和第三音节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而成。

1、蚕/宝宝、铁/蛋蛋、肉/球球(对事物的爱称)

2、好/爸爸、傻/哥哥、亲/妹妹(亲属间亲昵的称谓)

第一类多是对事物的爱称,用以增加亲昵化的口语色彩。第二类在亲属的日常口语交流重要的较多,大多带着彼此间的亲昵之感。

此外,随着近年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兴起了一些新兴词汇,这些新兴词汇也存在着偏正结构的1+2式组合。

亚健康(健康状况描述)

光污染、热污染(新兴环境污染)

负增长、零增长(衡量经济的增长与否)

软环境、硬环境、软资源、硬资源(新兴硬件与软件条件)

三、偏正结构三音节词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功能

偏正结构的三音节合成词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句子结构的一部分,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另一方面是作为语义表达成分时所表现出来的语义功能。

就充当句法成分而言,由于偏正结构包括名词性的定中结构和谓词性的状中结构,因而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多种句法成分。

这只小花猫真可爱。(定中结构做主语成分)

我喜欢小花猫。(定中结构做宾语成分)

这朵花真漂亮。(状中结构做谓语成分)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状中结构做状语成分)

就语义功能而言,在定中结构中,我们习惯上把定语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但是在偏正结构的三音节合成词中限制性定语较多,描写性的定语较少。原因很简单,“描写类定语一般由状态形容词或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拟声词充当”,如“绿油油的庄稼”,很显然这样的表达不满足1+2式的结构表达。作为限制性定语,在语义上一般会缩小中心语事先设定的范围。限制性条件越多,满足条件的此类事物的数量就会越少。例如“瘦猪肉”定语“瘦”对中心语“猪肉”进行了相关条件的限制,使得满足条件的“猪肉”仅有一部分而已。不同于定中结构,在三音节1+2式状中结构中,描写性状语相对较多。如上文提到的固化成词类中的“修饰中附加程度”和“新兴副词超”这两小类。仅有“修饰中附加否定”这一类属于限制性状语。

参考文献:

[1] 冯胜利,汉语韵律、词法、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4]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1

作者简介:宋慧丽(1989.10-),女,山东省潍坊寿光市人,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上一篇:改进英语课堂从关注学习状态开始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下探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