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关注“儿童深度”

时间:2022-03-20 03:45:22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关注“儿童深度”

在立足于班级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儿童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班级儿童文化往往存在着比较粗放、幼稚的特点,他们开始接触各种文化、感知各种文化。但由于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对感性文化的接触兴趣多于理性文化。我们还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事物极具敏感性,对新生事物更是具备了很强烈的接触动机,但也普遍存在缺乏将一件事情钻研到底的探究精神。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在小学阶段儿童文化的“表层性”倾向,缺乏必要的深度,即儿童深度。

“儿童深度”是指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达到的程度。就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而言,表现在它的活动目标、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等方面。其特质和核心是“儿童立场”,即如何看待和对待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儿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要关注儿童深度,就要根据儿童的经验、需要、能力来确定具体的目标,关注儿童思维的挑战性、探究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不断质疑——关注思维的挑战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一定高度的思维挑战性。儿童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不满足于各种事物外在的表现,常常对很多现象表示出极大的困惑或怀疑,并出于本真及求知的欲望而不停地追问。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过程正是儿童不断呈现挑战性思维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比起简单地告诉儿童,这种带领儿童所开展的深入探寻,会更艰难,也势必更有效。它会激发儿童探求的兴趣,调动其内在对结果的好奇和期盼,在求索过程中,这种好奇和期盼就会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当成功欲望和求知欲望结合起来的时候,必定是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最为高涨的时候,也是儿童思维挑战性展露最为旺盛的时候,不断质疑便成了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例如,一次春游时,学生们发现几乎每个小伙伴的食品袋中都有膨化食品,而且在交流中还发现家里人也都对膨化食品有独特的偏爱。学生们就决定开展一次《走近膨化食品》的主题活动,调查膨化食品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膨化食品的酥、香、脆等特点,同时他们在收集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个关于一名小学生吃多了膨化食品导致出现了“多动,集中不了注意力”等病症的故事,小队员们马上提出了“膨化食品对儿童的健康会造成影响吗?”的新问题,并去人民医院采访了儿科医学专家,在专家处得知膨化食品是十大垃圾食品之一,多吃会造成肥胖、发育不良等症状,还会引起老年痴呆症。队员们又开始了“膨化食品中含有哪些有害成分?”的问题研究,最终惊人地发现膨化食品中竟然含有对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极有害的“铝元素”的事实。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组命名为“揭秘组”,并开始探讨“怎样揭开膨化食品的神秘面纱”。就这样,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班中的开展促使学生对身边的问题多留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爱上了问为什么,养成了刨根究底的意识。

二、潜入深处——重视执着的探究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潜入到活动深处的学习探究性。儿童的探究本能就是一粒可贵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粒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珍视下才会生根发芽、执着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有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综合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潜入到活动的深处,在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主题。

在许多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入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收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深入探究——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你懂得了什么知识?根据研究过程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学生在执着探究的过程中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在开展《中、西式快餐对比分析》这一主题活动时,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中发现中式快餐在西式快餐文化前节节败退,西式快餐店的管理制度、服务、卫生质量要求都非常严格,风格特色、宣传手段上也极其新颖,于是学生在整理资料后写出了“中、西式快餐店生意悬殊归因”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发现:其实在国外,西式快餐是很不受欢迎的,特别是西式快餐代表——肯德基,更是被称为垃圾食品。队员们马上决定把本次主题活动进行拓展,开展了一个新的主题活动——《肯德基,爱还是不爱》。就这样,一次次新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执着探究的过程中被不断地揭开序幕。

“在活动中,我自己也像着迷似的感到十分愉快!”这是在这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的一句话。实践让孩子们养成了探究的习惯。面对着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他们总是表现出积极的探究欲望。在这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规范的方法、严密的逻辑,而是让学生在面对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时,能始终保持疑惑和惊奇、探究和发现,这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用意之一。

三、出其不意——呵护可贵的创造性

“儿童深度”表现为丰富的活动创造性。每个儿童都是高贵的存在,他们灵动而清新,常常令我们惊叹。他们因较少受客观世界规范、原则的限制,其创造性的丰富、广阔、深入程度都超越了成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强调力求还给儿童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生活,以其独特的课程优势,能让儿童的创造特质得到呵护及淋漓尽致的发挥。

例如在《走近膨化食品》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聪明的林立洲在调查膨化食品的广告时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发现广告中有不少都在引导人们要多吃膨化食品,如:“停不了的乐事!”“凯事利,天然马铃薯,越吃越有味!”等等。他想出一个金点子:如果我们在广告语或包装袋上加一些温馨提示,就像人们在香烟盒上印一条“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一样,既夸了膨化食品,又能给买膨化食品的人提个醒,别一下子吃得太多,就能起到提醒大家的作用了。林立洲还特地设计了一条有趣的广告语来说明他的意图:“金豆豆,真爽口,少吃点,聪明豆,吃过头,傻豆豆。”另外,还设计了一幅包装图,上面加了一条温馨提示:“豆板脆,火辣辣,少吃点,不上火。”这一创意激起了全班小伙伴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摆开了小摆台,来进行设计,更多的包含着孩子们智慧和美好心灵的广告语和小包装诞生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强调孩子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有着无数的出其不意,这些出其不意是孩子们在实践中创造火花的迸现,或许只是如一点流星一闪而过,也像一棵嫩芽悄然冒出。发现它、捕捉它,不但要有敏锐的教育机智,而且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给这份创造灵动的呵护备上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久而久之,儿童可贵的创造特质就会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日益成熟和完善起来。

不能否认,儿童的发展经常处于教育的“十字路口”,就如这小小一个班级中儿童文化所展露的表象特征:听之任之,不加引导,所显露的文化特征便意味着浅薄和表层;而借助于一次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在班级中的常态化开展,我们却可以去深入地关注“儿童深度”这一重要命题。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把对“儿童深度”的关注融入那一次次主题实践活动中,活动虽小,但我们可以以小做小,小中见大;以小做微,微中见深;以小做巧,巧中见精;以小做趣,趣中见乐;以小做善,善中见德。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世界。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 312000)

上一篇:牵着你的手一起走 下一篇:人本理念在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