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时间:2022-03-20 01:04:39

【摘 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是改革的推力,实验创新教学则是推进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当下有一大批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从事着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有大量的成熟的实验创新设计方案,将这些设计合理、成熟、操作性强的创新设计应用到课堂教学,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可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创新设计应用 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实,一线教师大多感受到化学实验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实验更多的进入课堂。然而,一味的对照教材做实验,每个实验对应一套装置、一种方法、一样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在这种"设定"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完成实验内容,忽视了化学实验的理论思考和方法的形成,缺乏思索空间,缺少灵活变通和选择性,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前,有大量成熟的实验创新设计方案,整合信息资源,将这些创新设计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本文将谈谈笔者在中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尝试与体会。

二、创新实验设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1、铜与硝酸的反应实验创新设计的应用

1.实验背景:铜与硝酸的反应是"硝酸的性质"里重要的一个化学反应,也是高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化学实验。

2.装置不足之处:

①只能收集到NO,不能收集到NO2

②反应不能控制反应进程,做到随时停止反应,不能反复的实验。

③验证NO与O2反应时产生的NO2会从集气瓶口逸出,造成环境污染。

④反应产生的气体不处理,拆卸装置时易造成有毒气体泄漏,造成环境污染。

3.创新实验设计教学应用流程:

3.1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查找资料、确定选用创新设计方案、向各个小组发放实验创新装置及方案、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所属实验方案。(课前准备12组创新设计方案,每四人一组,本文精选四组创新设计装置,方案略去)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实验装置,分析创新设计方案,小组成员分工研究,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开展实验探究。探讨、分析、改进实验设计,形成结论。

3.2 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演示所属创新设计、分析装置、分析优缺点、评价实验创新设计。

教师活动:聆听、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评价实验方案,总结归纳得出最好的创新设计方案。

4.案例分析:

学生拿到创新实验方案、接到任务时,都感觉很兴奋,同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第一时间就研究教材上的实验装置,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在实验室就忙开了。准备仪器、装置装置、合作实验,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了一个小小的创新、改变对实验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创新设计的"灵"、"巧"、"妙"。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原理理解更透彻,主干知识得以升华。体验了实验过程的美妙,合作学习的愉悦,更重要的是 "创新"思想已经慢慢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案例2: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

1.实验背景: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Fe(0H)2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在制备实验中因为它很容易迅速被氧化成Fe(OH)3。

2.创新实验设计教学应用流程:

2.1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同案例1

2.2 课堂教学:同案例1

3.案例分析

本案例在教学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个创新设计的体验,学生对Fe(0H)2制备过程中需要隔绝O2的关键步骤体验深切,同时也掌握了几种除去O2、隔绝O2的方法,掌握同类型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了实验素养。体验到了创新之美,创新之巧。"创新"的思想同样慢慢根植心中。

三、创新实验设计在教学中应用的分析

1.创新实验设计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流程:

查阅资料精选创新方案分组、布置创新实验方案研讨、实践学生课后研讨、实践课堂汇报、分析装置优缺点教师评价、总结总结最佳实验方案谈体会与收获升华所学知识。

2.在实施过程中,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树立"创新"应用到课堂的理念。

2.2教师需提升学习能力,拓展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6】。教师也是一个需要"创造"、"创新"的群体,只有坚持学习,坚持更新知识储备,才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2.3教师需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实验课的开展时刻充满着"预设"与"生成",在创新设计在课堂中的应用课上,有着许多新的实验方案,新的实验装置,没有一成不变的操作步骤,实验操作的群体参差不齐,所以这种课堂是一个"生成"远远大于"预设"的课堂。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分析、生成。当有新的"生成"形成时,不要急于将学生拉回自己的"预设",要根据"生成"做耐心、细致的引导,让学生有所感悟。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里,身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投入到无限的信息中,汲取营养,以高效为目标,带领学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好好借它山之石,以攻玉。

四、参考文献:

【1】刘本霞.实验改进二则【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4)

【2】吴鹏."铜与浓硝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研究,2009,(08).

【3】王红娜,张洪俊,谭旭,汪斌,伊颖.实验的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03)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0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一篇:变“意外”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