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心行,不在口念

时间:2022-03-20 11:04:01

摘要:禅宗六祖慧能,自幼文化不高,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禅学思想,经由后世弟子整理编纂的《坛经》,是中国僧人唯一被称之为"经"的著作,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了其提倡的舍离文字义解,径直彻悟心原,以期一举断除人生迷惑的根本主张。

关键词:坛经;识心见性;自性解脱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09-01

一、主要版本

目前流行的《坛经》基本上有四个本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

(一)法海本,即敦煌本。该本子全名达三十二个字,叫做《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本,一万二千余字,不分品目。这是现存《坛经》最早的本子,大约写于唐中叶。

(二)惠昕本。书名为《六祖坛经》,这是。晚唐僧人惠昕的改编本,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一门,一万四千余字。

(三)契嵩本。书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一卷十品,两万余字。这个本子是由僧人契嵩改编的,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至和年间。

(四)宗宝本;书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二万余字。这个本子是在元世祖至元末年,由僧人宗宝改编的。以宗宝本为例,《坛经》十品的品名依次为: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宣诏品第九、咐嘱品第十。

二、主要思想

(一)识心见性

关于佛性的论述,是《坛经》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修持实践的理论指导。

首先,慧能认为,人的心性是广大无边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自我心性的体现,即所谓"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广莫之野,无垠之际,宇宙万象尽是自性之显现,自性之中含融万法,正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法皆是心之象,心动象亦动,心止象亦止。

其次,慧能认为,人的心性是本自清净无碍的,“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菩提般若的智慧即是清净本心,人本自具足佛性,“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二)自性解脱

在慧能的眼里,人的自性本自广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因而可以心生万法。慧能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宗教理论家,更是一位积极的宗教实践家,因而他的佛学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找出人皆可成佛的背后原因,更是为众生找到了一条解脱成佛的法门。

首先,他认为,众生要寻得解脱,一定要挣脱名相,得意忘言,不执着于言语文字,直指本心,从自性本心中寻得方便法门。正如其所言:“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 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 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其次,他认为,既已明白了成佛的法门要从心上下功夫,那么,就要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即具体的心行功夫,在这里,他着重阐释了他的顿悟成佛思想。顿悟是慧能禅宗的根本法门,他提出“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不是离开自心去觉悟,而是于自心上实现觉悟;不是改造本性后觉悟,而是本性显现就是觉悟。实现的方式是“顿现”,是顿然的,即刻就觉悟。众生只要现起般若智慧,一旦妄念俱灭,顿见清净自性,就能自成佛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即使是小根之人亦可顿见佛性,证得真如,“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 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慧能所倡导的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撇开了一切名相的束缚和繁复的证佛套路,使得修习的法门变得畅通明了,因而,禅宗便积极地流行开来,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中西空间观差异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师定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