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固定资产预算准确性的意义和途径

时间:2022-03-20 07:31:00

提升固定资产预算准确性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全面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意义;提出准确性、科学性是固定资产预算的生命;准确的、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对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途径,强调应当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固定资产预算应当与单位的战略规划相协调,应当开展充分的需求论证,应当像管理项目那样管理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 准确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也应适应时代要求,探索新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推进资产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固定资产管理应当重视固定资产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引导与控制作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预算控制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有利于协调各部门活动、保证单位管理正常开展、实现管理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评价管理成效、改进管理手段的标准[1]。

准确、科学的预算是确保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如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准确的预算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

准确性、科学性是预算的生命,是预算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有助于引导和控制固定资产配置活动,促进单位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预算为单位的各项活动确立了数量形式的财务预算标准来对照单位活动的实际效果,刚性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防止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2有助于实现部门间的协调

通过预算控制可以把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日常工作全部纳入预算并使各项预算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为共同完成单位总体目标的有机整体。部门计划的最优化,对整个单位来说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为了使各个职能部门向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前进,它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搞好综合平衡。通过预算的协调,能促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清楚地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地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因其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整体目标。全面预算经过综合平衡后可以提供解决各级各部门冲突的最佳办法,代表单位的最优方案,可以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协调地进行。

2.3 有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预算提供了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为考核、评价、改进、提高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所拥有的资源和开支范围,使工作更加有效。在评定各部门工作业绩时,要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偏离预算的程度和原因,划清责任,实现奖罚分明。

3.当前预算编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3.1预算编制缺乏组织保障

目前,有些单位在管理组织体系上缺乏全面预算保障。没有事先设置稳定的决策机构,临时搭班子、临时应对,导致预算依据不充分、不准确、不科学。与财务部门同级导致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缺乏统筹管理的权限,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的整体战略和整体经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最终导致预算编制存在脱离单位经营实际情况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由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但是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做不到从全局上统筹管理,导致汇总审核环节有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

3.2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保障

预算的编制、审批、变更、执行、监督、决算等过程涉及业务、计划、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审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需要部门间有效的信息共享。预算的编制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需要充分的技术论证,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情况的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策划,才能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才能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才能谈得上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目前,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配合不利、信息不通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决策组织体系不健全,决策环节中缺乏约束和监控机制,决策随机性、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单位预算不准确、不科学,甚至造成违规。

3.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

科学、准确的预算是发挥预算控制作用的前提。我国很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不够。制定预算时,缺乏事前调研,缺乏对固定资产总体需求和规划的论证,缺乏对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状况的全面了解,决策依据不充分,拍脑门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等因素决定,往往根据往年标准来设置,而较少考虑到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原材料等成本的变化,仍然沿用原来的标准容易导致预算目标短期化,导致预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固定Y产管理部门在需求论证阶段的作用缺失,是当前影响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另一个问题。由于业务部门对本单位固定资产总体配置情况不了解,单纯就经费定品目,随意性较强,需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把关,统一管理、调剂余缺。

由于技术进步很快,新的测量方法、新的固定资产不断涌现,已购固定资产未达到报废年限就已被淘汰。业务部门不能把握技术趋势,论证失误,是需求论证阶段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

4.提高预算准确性的途径

4.1加强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

预算的编制,不是简单的汇总,统计,预算的控制也不是简单的对照,预算管理需要与单位的战略规划相适应,需要展开深入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对单位的现有固定资产状况有充分的了解,需要经过充分的策划,所有以上工作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队伍。

预算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根据业务需求,组织可行性论证;负责制定固定资产年度预算。团队应由业务、财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参加,应赋予足够的协调资源的权限。

4.2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根据预算管理的业务需要,根据单位的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细化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流程。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细化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明确信息共享机制。修订和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覆盖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应对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预算管理所涉及的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中长期规划制定、策划组织等等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让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所有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各负其责,明确分工,协同工作,着重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避免管理上的空白。

4.3做好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规划

年度预算一般是基于单位当年的业务需求制定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受资金来源、经营指标等多因素限制,往往和单位的整体战略相关。根据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对指导编制年度预算至关重要。应当对单位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机会和挑战,识别单位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将单位的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分解、细化,形成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该规划还应定期评价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单位环境和业务需求。

4.4做好固定资产的需求论证工作

需求论证的目的是确保固定资产需求的必要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单位需要的、能够给单位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不可替代的;充分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完整的、全面的、详细的、准确的。能够严格定义所需固定资产而不会产生歧义和不确定性;适宜性是指所提需求在功能、技术指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成本、技术风险等方面经过衡量比对是合适的、恰当的、合理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可行性是指所提需求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供货周期、供货渠道、售后服务有保证,风险可控。需求证有赖于对市场、技术的充分调研,有赖于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4.5重视预算编制的策划工作

如何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需要充分策划、精心组织实施。提倡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管理预算编制工作,这样,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缺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制定工作进度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应提交的文件和工作质量标准;整体综合,确保预算与单位整体战略相适应,确保预算中的固定资产、业务、财务等内容相协调。

4.6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

预算的变更应建立并遵循规章制度,应有充足的依据,应由预算的批准机关批准。现阶段,要求各单位的预算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预算亏损、预算结余都是正常现象,预算调整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只有保证这种调整是合理的、可核查的、受监督的,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管理上的漏洞。

编制准确的、科学的预算是发挥预算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的前提。要使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预算执行阶段还要采取一系列组织的、制度以及管理上的手段。应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违规行为,探索并建立“预算-固定资产-财务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发挥部门间的监管作用,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作用,强调上级监管机构的监督作用。

5.结束语

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准确性、科学性是预算的生命,对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之处:预算编制缺乏组织保障;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保障;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提高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途径包括:加强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做好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规划;做好固定资产的需求论证;重视预算编制的策划工作;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在预算执行阶段还要采取一系列组织的、制度以及管理上的手段,提升预算的引导和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心娟,庞学升,崔会保编著.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5

上一篇:个税与低保对居民收入分配的综合调节分析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4种植物生长延缓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