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 彰显课堂魅力

时间:2022-03-19 09:18:18

有效引导 彰显课堂魅力

我们常常说,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知识广博的学科。对一篇相同的课文,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的侧重点都是有差异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努力向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身临其境中激活词句

众所周知,理解句子的基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教学中究竟该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呢?在《泉城》教学片段中,给了我一定的启发。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了济南泉水不但多,而且美。

处理重点句[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四溅;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时,我就尝试了这样的引导方法。

1.自由读句,说说你发现这句话中描写了几种泉水?学生一下子就能关注到四个“有的”,从而明确写了四种泉水。

2.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城中边走边看,你看到了怎样的泉水?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把目光集中到“白浪翻滚、晶莹剔透、明珠散落、银花四溅”这些词上来。

3.侧耳倾听,你能听到些什么声音?要求学生用句式说:我听到 ____ 的泉声,如 ____。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我听到了洪大的泉声,如虎啸狮吼。有的说:我听到了低细的泉声,如秋雨潇潇。还有的说:我听到了清脆的泉声,如明珠散落。在这个层次的训练中,学生不仅抓准了词语,还用语言对这些词语进行重组。

4.那么,这些泉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就结合自己的积累谈到:神奇、奇妙、形态各异、别具一格……

这个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直观感受来理解句子,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融入对句子的理解,课堂上学得兴致勃勃。

二、在诗情画意中重组语段

相对于句子的精细化教学而言,对于语段的教学把握则是应文而异的。在教学《田园诗情》一课时,我的教学构思可以用“读文想画、悟文写诗”来概括,我想这也是与作者为什么把课题定为“田园诗情”有一点共鸣吧!课文展示了荷兰田园风光,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全文仿佛是介绍荷兰影视风光片的解说词。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积累内化课文所选择的意象,我在初读课文环节就作了这样的处理:自由读文,当你读着课文的二到六自然段这部分文字时,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试着给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命名。这样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使他们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了。通过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作了交流,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跃然纸上,亲密和谐的奶牛图、自由驰骋的骏马图、悠然自得的动物图、默默无言的挤奶图、幽静深远的黄昏图,在命名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

在指导朗读环节,我定格在这几个特写镜头: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

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我先把第一个镜头改编成诗的语言让学生朗读,然后引导:你也来试试,能把其他几个镜头改编成小诗吗?学生跃跃欲试,编出的小诗生动而富有情趣。

师:牛犊跑前跑后, 生:那成群的骏马, 生:沉睡的牲畜,

活像顽皮的孩子; 剽悍强壮, 无声的低地, 老牛仪态端庄, 腿粗如桩。 漆黑的夜晚, 好似牛群的家长。 飞奔在辽阔无垠 周围的一切

牛犊伴老牛, 的草原, 如此宁静。

老牛疼牛犊, 鬃毛随风飞扬, 灯塔闪烁的光 多么温馨的一家! 它们是这个自由 芒,

王国的主人! 为夜色增添了 生机。

我想这样的朗读训练,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体验,给课堂增添了鲜亮的色彩。

三、在个性体验中提炼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回忆童年生活,表达思乡情怀的课文。文章的结构一般是以童年趣事为点,辐射到情感的各层面,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适合把各个片段分解,而应该用一条主线串联起琐碎的内容,更能体现完整性。《桂花雨》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以“摇花乐”为重点,用“品花甜”作点缀,最终是为了突出“思乡情”。教学时,我用“桂花雨是( )的雨”这道语言训练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把四部分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

层次一:我从桂花雨的动感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你见到的桂花雨是怎样的?学生抓住了形(纷纷扬扬、缓缓飘落、飘飘洒洒)、色(黄灿灿、金黄)、味(芳香四溢、香飘十里、沁人心脾)表达出对桂花雨的初步感受。

层次二:“摇花乐”语段中,让学生想象:当桂花雨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时,你会怎样地喊?(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体验桂花雨就是在体验一份什么?从而学生体会到桂花雨是(兴奋、喜悦、充满乐趣)的雨。

层次三:“品花甜”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质疑,由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学生提出:桂花只开一季,为什么说是全年?桂花只有我家才种,为什么说是香了整个村庄?在讨论中明白:我们家丰收的桂花并不是自家独自品尝,而是与全村人一起分享。在这个基础上理解了:桂花雨是分享快乐的雨。

层次四:当母亲捧着我从外地带回家的桂花时,总是这样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正是课文的难点,我问学生:你读懂母亲的话了吗?在母亲认为,花是( )香。是啊!离开故乡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我又借用诗句“月是故乡明”拓展:景是故乡( ),水是故乡( ),人是故乡( )。此刻,你觉得这句话饱含了母亲怎样的感情?(对家乡的热爱)许多年后,“我”也早已远离了故乡,在台湾定居。因此,在“我”的内心深处,对桂花雨,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学生从这里体会到桂花雨是(难忘的、思乡的)雨。

正像《桂花雨》原文中所说的那样: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用语言训练层层深入地提炼文本内涵,也渗透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中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就一定能体现课堂的亮点,彰显课堂的魅力。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下一篇:让小学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