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例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2-03-19 08:49:22

精选例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摘 要: 学生是学习主体。现在有些学生思维惰性较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精选例题。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惰性 精选例题 提升思维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若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会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工作会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现状却是:很多学生思维惰性较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并不希望学到如何“渔”,甚至根本就不想去“渔”,他们更希望教师能直接给自己“鱼”,最好还要把“鱼”烹制成美味佳肴,直接送到嘴里就可以吃。

造成学生不愿动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好,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孩子呵护有加,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学生依赖性强,不愿动脑动手,不能吃苦。还有些学生家长虽不溺爱孩子,但出于对学生学习的重视,要求孩子除了学习以外,什么活都不用做,也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学习以外的事物。这样的学生虽学习认真,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或者因接触的外界事物少而导致视野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多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为主要考核内容。教学现实是教学内容多,而课时量较少,导致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很重。这就要求教师在较少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并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在处理教学任务与课时的矛盾时,很多教师往往选择尽快给出答案后要求学生记忆。因为教师的答案更接近考试的标准答案,学生记住后不用过多思考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这在低年段学生的学习中,不失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一条捷径。这样,学生付出的思考时间少了,却可以达到考试的分数要求,学生尝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甜头”,渐渐失去了思考的愿望,学习变得被动,学生则变成了记忆的工具。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学生这样的状态在低年级应付考试也还可以,在高中学习中,学生的思维缺陷会暴露无遗。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大幅增加、知识难度的跳跃性增大,平时不愿思考或者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很难适应。

苏霍姆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智慧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重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思考的习惯呢?我认为,在教学中精选精析例题是十分重要的。精选例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多条件例题,选择有用条件,掌握基本概念。

理解和掌握概念是学生掌握一门科学的根本,如果概念不清,那么理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学生做题时会无所适从,甚至得出错误结论。例如:高中化学必修1的课本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是这样规定的:“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在掌握这一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根据公式:cB=nB/V来解决,以为只要用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就可以了。为清晰这一概念,我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1.将4gNaOH溶解在10mL水中,再稀释成1L,从中取1mL,这1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mol・L-1 B.0.1mol・L-1 C.0.01mol・L-1 D.10mol・L-1

学生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公式cB=nB/V,应先求出NaOH的物质的量,再除以体积。可是本题给出了三个不同的体积。学生通过研究可以判断出前两个体积是配制溶液时的用量,1mL是后来取出的溶液的体积,所以1mL这个量不能用。但剩下的两个体积,究竟应除以哪一个体积才对呢?学生犯了难。此时再带领学生回看概念,学生注意到了概念中“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所以公式的分母应该是溶液的体积,而10mL是水的体积,水是溶剂,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此量不能用。

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了正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的重要性,知道了基本概念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句子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意义。学生再遇到新概念就会更认真、谨慎地对待。

二、用近似例题,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学生要想会做题、把题目做对,首先应该能够把题目读仔细、读正确。每次考完试后,

总会有学生拍着自己的脑袋喊:“那道题我是会做的,只是有个条件没有注意到,唉,太可惜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某个已知条件而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例子也很多。为此,我设置了一些条件相近,但结论完全不同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审题严谨的重要性。课堂上,我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3.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ml 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NaCl溶液

B.75 mL 2mol・L-1NH4Cl溶液

C.150 mL 2 mol・L-1KCl溶液

D.75 mL 1mol・L-1FeCl3溶液

看到题目后,很多学生认为A、B和C都正确。于是,我给出下面这道例题:

例4.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ml 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NaCl溶液

B.75 mL 2mol・L-1NH4Cl溶液

C.150 mL 2 mol・L-1KCl溶液

D.75 mL 1mol・L-1FeCl3溶液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点燃了――原来一个是求Cl-物质的量浓度,一个是求Cl-物质的量。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到了正确结论。学生再遇到新的题目时会更加仔细地读题、审题。

三、改编题目,击中思维盲区,挖掘隐含条件。

解答化学题目时,学生往往不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为此,我对下面的例题进行了改编:

例5:实验室里需用480mL 0.1mol・L-1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如果直接使用原题,学生会注意到选取的容量瓶是500mL,轻易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若题目中不给出容量瓶的容量,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常见容量瓶的容量”的背景知识,只有选择了正确的容量瓶,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所以我将上题题干改编为:

例6:实验室里需用480mL 0.1mol・L-1的硫酸铜溶液,现用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改编后的习题把原来的已知条件变成了隐含条件,直击学生的思维盲点,为学生解题成功设置了“陷阱”,提高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在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思维惰性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理应“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多解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对相关信息和考点进行适当整合。经常坚持进行这样的训练,教师的智慧就能逐渐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解题谨慎了,审题仔细了,思维灵活了。当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和学就会越来越和谐。

上一篇:物理实验教学艺术探析 下一篇:物理课堂教学备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