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探析

时间:2022-03-19 04:30:38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探析

摘 要:从战略上的失误、对文化及儒家的态度、内部腐败及权利斗争以及宗教等几个因素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基础上,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太平天国;儒家;腐败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01-02

太平天国运动从金田起义开始到天京失落整整经历了14个年头,作为中国历史中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对于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为何最后这个聚集了数以千计民众、活动遍布全国的起义以失败告终,其中不乏领导者决策的错误、内部文化及权利争斗等的原因,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

一、战略上的失误

太平天国的失败,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天国的最高指挥者洪秀全在整个起义及定都后对于军事战略、政治决策、经济发展上都没有全局的规范及部署。上位者一味的迷信直接导致了战略思想上的落后,洪秀全没有根据客观评定现实状况,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因此之后战略实施上的失误也都是由此而起。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初期,起义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领导者没有因此而总结经验分析现实,而是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内部也没有奖惩分明,却把胜利的全部归于了上帝教的神明。之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在战略是进行了转换由主动进攻改为了被动守城。但此时洪秀全又作出了北伐的决定,所以就需要有部分军队守城,部分军队北伐,导致的结果就是北伐军人力不足,北伐失败,而为了保住天京不断的从外地调兵,此时太平天国的部队分派已完全没有了章法,成为了一盘散沙,天京也成为了整个军队的负累,再看江南江北的清军此时已来势汹汹。面对周围大批的清军,兵分三路的太平军此时已完全违背了军事上集中用兵的原则,完全处于了劣势。之后洪秀全不顾此时劣势的形势发起了二次西征,这也就将太平天国运动彻底推入了失败的局面。

在政治、经济上的战略失误也使太平天国慢慢走向了没落。太平天国领导者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依据,领导者希望改变贫富差异让所有东西平均分配,但此纲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它完全否定了私有制完全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完全超出了客观事实,因此这个纲领就成了一纸空想。而完全公有制又打消了民众劳动的积极性,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并不符合各阶层的利益,所以也就不会形成好的效果。

太平天国起初的胜利与武装斗争和民众意愿有直接的关系,但它没有把握全局乘胜追击而是一再懈怠,为敌人提供了调整的机会。指挥者的鞠躬自大使其在决策上也不能看清客观情况调整战略,而是贸然调动部队使兵力分散,让清军有了可乘之机。对内的政策也一味地追求平等、平均,完全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规律。综上太平天国对内、对外政策的一系列失误是导致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文化及儒家的态度

太平天国创立之初就以“拜上帝教”的精神作为治理的根本,太平天国的上位者以洪秀全为首的人对儒家及其他的大肆的反对,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是以儒教作为官场之根本的,因此太平天国对儒教就更为强烈地抨击。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样就与千百年一直推崇儒家的中国传统相互违背。定都后太平天国领袖的洪秀全不再理政治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拜上帝教”及文化思想的研究上。在这个过程中洪秀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力的践踏,对非“拜上帝教”的其他宗教也进行了严厉打击。但对于整体民众而言这种强制的甚至暴力的政治极大的刺激了长久以来的信仰,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稳定。

千百年以来封建统治这一直利用神权政治来鼓动、约束民众,但是长久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种形式并不能改变社会根本,虽然以宗教的名义发动的起义但最终仍将回到世俗中来。这种以宗教统治的集团,失去了社会精英人群支持,因此失去了大批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人才,这也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

在文化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不久,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引入的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的冲突。洪秀全一面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儿子来确立自己地位并宣扬要把天国移入到人间,但在另一面又要借助历代统治者的制度与警句来为自己找到依据。正是由于这种互相矛盾的理解使得太平天国的文化也是扭曲的。文化的冲突也反映在了经济政策的层面上,一方面要人人平等,公有制;另一方面又提出来尊卑等级。

综上所述,起初的反对腐败的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到后期一味的崇拜宗教而大肆反对儒家思想,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根本。而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根基,是统治者最为推崇的思想,这种完全的否定也在另一层面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内部腐败及权利斗争

内部的权利斗争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其一,定都天京后统治者不再乘胜追击而是权利欲望开始膨胀,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越来越激化,直到“天京事件”的发生,权利斗争引起的恶性后果完全地暴露出来,太平天国因此而转向衰落。清朝后期的1865年“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对于权力的欲望逐渐膨胀,对于天王的位置跃跃欲试因此想要除掉洪秀全。此时洪秀全已察觉并派韦昌辉除掉了杨秀清,但想不到的是韦昌辉也垂涎于天王之位,并杀掉了石达开的家事。太平天国平定此事后人员的死伤也十分惨重,太平天国在起义初始的主要人物和将士在权利斗争中纷纷丧生,使得出现危机时没有人才可以派上用场。上位者洪秀全也不再相信之前的部下,而是一味任人唯亲,这种盲目任用的行为也使重要的位置落入到平庸者的手里,加速了整个权利机构的弱化。

起初的起义是反对清政府的腐败、对百姓的压榨,因此开始的起义军是本着公平公正的目标,为民众寻求平等的运动。但是当定都天京后,其小农意识的特点就暴露出来了,另外大部分的起义者都为农民阶级,他们拥有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而共有制度不能满足他们内心升官发财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这种大部分以农民阶级组成的集团并不是当时主要的先进代表,因此缺乏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仍融入了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定都后,统治者洪秀全开始发起了腐败之风,娘娘就封了88个,在他这种风气的带领下,领导层也一一效仿。定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封王,各王纷纷大兴土木,即便到了天国衰落的后期,各王依然热衷于王府的豪华修建。各王为各自的私欲随便征收税费,对于运粮征收重税,这就直接导致了天京陷落时粮荒的情况。这种腐败的盛行直接导致了民心的丧失。

太平天国取得胜利后盲目的乐观,并随着经济地位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逐渐发生了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了跟封建社会一样的统治者。领导阶层的权力斗争和对享乐的追求推动这太平天国运动逐渐走向了衰亡。

四、宗教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初始是借鉴基督教的精神成立的“拜上帝教”,其教义是以耶稣基督为教之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孟之道”和中国传统宗教“佛教”大加鞭挞,完全脱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背景。太平天国对于教义的强制推行使得一直有着传统思想的平常百姓很排斥,随着“拜上帝教”的越来越严厉的教条推行让人们逐渐开始产生拒绝感。在洪秀全的统治下,他提出拜上帝可以免除灾难,如果不拜上帝将灾祸连连,这一系列的言论起到了迷惑人心的作用,但上位者本身也深陷其中,不能认清客观现实。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迷信完全是种功利的、为满足私欲的过分推崇。太平天国的上位者除了过分执迷于宗教外对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部署。

在早期的起义中“拜上帝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鼓动民心和士气的作用,但当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后,领导者没有及时的认识到这种与中国文化结合后的差异,仍然一味偏激地进行宗教推行。但宗教迷信在起义的过程中是不能够起到指导性作用的,另外其在文化领域中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也就不能够产生新的指导思想。拜上帝教作为没有被实践过的宗教,上位者对其任意解释,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平天国的其他王也都表示自己是和洪秀全一样的天神下凡,并借助宗教的理由争夺权位。最后这场夺位之争以失败告终,洪秀全依然是天王但这也使大部分的精英人物丧命在这场斗争中,最终使天国失去了战斗力。

整个拜上帝教的思想是以上帝作为唯一的神,但是耶稣基督和上帝又不是和西方一样是同一个的,而是两个不同的膜拜对象,他们认为上帝是父而基督是子,和基督教中传统意义上的圣灵、上帝、基督合为一体的说法完全不同,因此在教中只有上帝是称神的,也是最高的被崇拜者,而统治者洪秀全就自命为上帝的次子。同样是在“天京事件”中洪秀全更加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宣称他是上天派下的真主,是上帝的一子承载了无尚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很多迷信说法附加到拜上帝教身上。从创教之初时借用天象加诸各领袖身上,例如:洪秀全自称为“日”,其他领导人物分别为“雷、电、风、云、雨”;到后期的对宗教迷信的变本加厉,洪秀全自称为圣经中的“麦基洗德”,并称他的妻子为“太阴”,天国中的兵将都为转世的天兵天将,洪秀全又将圣经中的故事当作对他权利巩固的依据。从此以后拜上帝教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陷入了盲目的迷信中。这种宗教及对孔孟的反对极大地引起了士大夫的反感,在文人眼里这就是狂热的宗教迷信,并且与他们的利益关系相互违背,因此也就不能得到社会上层精英的支持。正是这种的偏激使得太平天国完全迷失了方向走向了失败的道路。

结论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过分地强调和推行宗教迷信,促使了内部指导思想的混乱,这样也就使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策略不能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了一系列战事及治理上的失败。起义之初取得一定胜利后,洪秀全也没有领导乘胜追击而是开始一味的享乐主义,使得下面的官员也开始争权夺利,最终使太平天国的局面成为一堆散沙。另外,拜上帝教对于儒家的鞭挞也使得它不能够招揽到精英人才。以上种种都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

参考文献:

[1]雷颐.天国悲剧[J].教育网,2004(10):20-30.

[2]费正清.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 38.

[3]左换奎.太平天国究竟如何[J].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15-22.

上一篇:泰州与徐州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现状比较与分... 下一篇:近代区域暴动与城市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