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教育的视界

时间:2022-03-19 01:06:55

打开教育的视界

近来网上颇为流行这样一个词,叫作“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呢?有人形象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骑电动车、三轮车的。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因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们所不觉,只有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和热议。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中国式教育”更是如出一辙:家长们对孩子充满了希望,幼教、中小学教育,丝毫不敢马虎,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实施严格的培训计划,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学外语、钢琴、画画、奥数等,每一科都要成绩优异,每一项都要出类拔萃,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有的甚至甘心做全职母亲,可称为“中国式教育”。这种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的狂热和非理性,就像患了精神“强迫症”一样。类似现象还有不少,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

无独有偶,“教育强迫症”现象不仅存在于家庭教育中,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患有这种严重的“教育强迫症”。在小考、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即片面追求教育政绩观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然成为评价办学成效的主要指标,为名校输送更多学生成为许多学校热衷追逐的名利,班级之间、校际之间和地区之间,都明里暗里忙着进行升学竞赛,有的地方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如某省某县就曾以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狠抓应试教育:“全县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任务是,中考优秀率保持全市第一;本科上线人数、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目标如此明确,要求如此具体,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其实已经越来越演化成为“教育强迫症”的一种“痼疾” ,这一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教育焦虑的一种社会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致使许多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充满更高期待,寄予更大希望;即便是在美国,也并非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而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难以公平科学地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深感焦虑,“教育强迫症”也由此产生。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外加群体效应的影响,加速了“教育强迫症”的不良发展态势。

为了远离“雾霾”的“教育强迫症”,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妨学一学喂河马的老饲养员,或许能够让我们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的一家动物园,新来了一个喂河马的饲养员。老饲养员告诉他,不要喂河马过多的食物,不要怕它饿着,以免它长不大。新饲养员十分纳闷,他没有听老饲养员的话,拼命地喂他的那只河马。河马面前到处都是食物,人们无不感到他的仁慈和善意。

两个月里,他发现他养的河马没有长多少,而老饲养员的那一只不怎么喂,却长得很快。他认为是两只河马自身的先天素质有差别,老饲养员也不说什么,与他交换后继续喂养。不久,老饲养员养的那只河马又超过了他喂养的河马,他大惑不解。

老饲养员这才一语道破天机:你喂的那只河马由于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当回事,不好好吃食,自然长不大。我的这一只,总是在缺乏食物中生活,因此它懂得珍惜。是珍惜使它有所获得,有了健壮。珍惜是一种正常的生命反应,甚至是一种促进。

其实,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如果违背教育成长规律,让教育“超限”承载太多本不该承载的东西,其结果不仅仅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而且一定会对教育本身造成巨大的伤害。

总之,只有变革教育评价机制、管理体制,让教育真正走出应试的怪圈、走出功利的误区,才能使“中国式”教育更富人文关怀,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从而驱散中国式“教育强迫症”的迷雾。

(作者单位: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官洼明德小学)

上一篇:诗歌的借景抒情 下一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