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8 09:07:18

农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一种新的经营模式逐渐被人们分析、提倡,并在全国开展起来,即土地规模经营。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对策研究

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大量的财富。土地经营形式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过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却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推动农户土地连片耕作,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土地规模经营的涵义及方式

(一)土地规模经营的涵义

即把土地集中起来,在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程度和生产技术结构相适应的、能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收入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社区就业人口平均水平时,一个务农劳力或农户所应经营的耕地面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要求的土地面积不是固定的,它因地、因时而变化。

(二)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

1、承包地互换。即土地承包人将各自的土地全部或部分进行位置互换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方便耕种,或集中种植、连片种植。承包地互换可以通过家族内互换、市场化互换等方式进行。也可实行联合互换,就是较多农户联合起来分别与各自地邻户协商进行流转,扩大土地成片面积后,再分户经营。这种互换既是为了方便经营,也能更好地投入资金和技术。

2、反租倒包。反租倒包有两种情况,一是村委会按照农户自愿、有偿原则,由乡村集体组织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反租”回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后将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的方式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经营公司,以达到规模经营的模式;二是对于个别农户之间协商不成、互换不成的小块土地,由村集体从原承包人手中反租回来,再倒包给农户,以达到帮助农户土地连片的目的。

3、集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就是将农民手中小块、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将土地的使用权归于集体,然后集体进行大规模的耕作。这样做不仅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还能够更好的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集体经营的好处是在获得正常农业收入的同时,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在集体经营中进行劳动获得额外收入,也可以进城务工经商。

4、土地股份合作制。这种模式是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离,具体做法是在明确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股份,通过入股的形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由集体组建的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农民为公司的股东,收益按股分红,或集体将入股土地的使用权再实行投标承包。这样克服了原有土地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的弊病,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二、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原则”未完全坚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现实生活中的我国广大农村,多数农民依然把土地作为自己的生存保障,依靠土地解决日常生活的所有问题。虽然国家规定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土地流转应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一些基层干部并不完全坚持这一原则,不顾农民意愿,强制土地流转,使农民权益往往受到多方面侵害。

(二)农民土地的自主决定权未得到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但近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明显加大,可是许多地方的农村土地流转具有明显的行政推动色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或村委会扮演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导者的作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违背农户自愿原则,在未征得所有农户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干预强制性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或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农民的自主决定权遭到肆意地践踏。

(三)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开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进城生存或者务工赚钱,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自己手中的土地承包出去,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土地市场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还有待加强;二是个别政府官员由于利益驱动,在发展经济、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供地操作不够规范,低价出让甚至减免出让金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三是有些地方土地私下交易行为比较突出,少数单位和个人为逃避税费,没有依法申报办理变更手续,造成土地交易市场混乱等。

(四)国家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工程学术语,最近几年却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即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土地逐渐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也呈现加速态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缺少农村土地流转网络化、信息化交易的平台,无法进行区域内和区域外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信息的和交易;缺少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

三、完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农民生活中的一道防线,如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就不愿流转自己的土地。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正视现实,加大扶持力度,消除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努力弱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完善农村居民保障制度。近些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等,使广大农村居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健全与深化粮食直补政策、农产品保险制度和农产品补贴制度,这样就弱化了农村承包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还原土地的农业生产要素属性,使农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农村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流出农地承包经营权消除后顾之忧。”

(二)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步伐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在农村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一切要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三)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和流转机制

从2003年至今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稳定的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也是维护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保证。这样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作为国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以工促农的政策

以工促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三农”领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相结合的新创造,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定“三农”政策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指示性号召语最早提出是在2004年。经过10年时间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目前已进人到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但是要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并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在强化以工促农的政策上尤为关键。

四、结论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业发展粗放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紧迫需要。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关于土地问题采取了许多惠民政策,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加速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雷扬.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上一篇:甲醛的污染与治理 下一篇:EAP视角下90后新生代员工激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