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武术情趣

时间:2022-03-18 08:35:55

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武术情趣

摘要:武术情趣是学生学习武术的动力,也是那个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武术情趣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更新审美观念,多媒体教学,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气质培养等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武术 情趣 审美 气质

【中国分类号】G852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的提高,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眼光由外转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对于动作的理解和接受也很理论化。单纯的从游戏的角度的很难提高兴趣的。必须更深层次的挖掘其潜在的动力才会有效果。

一从武术的角度更新审美观念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同构的共生体,一切人事活动只有顺乎自然,遵循其运行规律,生命才能得以存在和健康的发展。人们习武练拳必须遵循自然的变化,服从客观规律,并与之保持适度的和谐,追求武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无论是武术的技术原理、招术或动作等都充分展现了武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武术是在对生命现象的无限和谐中建构自身的,是注重身心的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身心关系这一范畴体现在武术中就是形神关系,它最能反映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因为,武术运动是身心共同参与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中华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既注重练形,又注重练神。练形是非常重要的,但形美是初级的、肤浅的,而神美是高级的、深奥的,由形美到神美是由量的积累所获得的质的飞跃。练形是一种长期而又艰苦卓绝的练功过程,形体之阳刚美和阴柔美是武术审美的基本特征:神美是一种境界美,是在形美的基础之上对内在性的超越,表现出“静”和“虚”的审美特征,是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武术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根基是气,而气分阴阳。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是极其丰富的,表现为开合、刚柔、仰俯、起落、进退、屈伸、蓄发、呼吸、吞吐等,但武术美的基本特征不外是形体之阳刚美与阴柔美对立统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阳是主动的,武术中的阳刚之美是与动态分不开的。武术动作有快慢之分、大小之别。大动作,肢体要充分舒展;小动作,肢体要尽量裹缩。动作在空间层次、方向、位移上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错落有致,高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就其劲力而言,刚劲有快、猛、狠,发力短促,快速多变。武术中无论哪一拳种都具阳刚之美,如南拳因勇猛、快捷而具阳刚之美,即使是偏重阴柔之美的太极、八卦、形意拳也不例外。阴柔之美则与武术中的静态动作密切相关。静态指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的定势美。就其劲力而言,阴柔之美指柔劲、化劲、螺旋劲、滑劲、粘劲、绵劲等。最能体现出阴柔与阳刚之美的拳种莫过于太极、八卦、形意拳。在武术的演练过程中,特别是传统拳种,其阴柔美与阳刚美的和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太极拳从刚到柔、从柔到刚的刚柔相济运动,使刚柔和谐统一,阴柔美、阳刚美相储并蓄,相互转化,构碑了一个动态的、完美的境地。阴柔与刚阳之美分别从动作的运劲过程中和动作的落点上表现出来,其变换则是通过神态上的隐与显表现出来:隐则柔,呈阴柔之美;显则刚,呈阳刚之美。

武术之美集自然、人、社会(主要是指武德之美)三位一体,表现出辩证统一的特点,具体为:第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表现出自然仿生性、动物仿生性和合自然规律性。第二,形美与神美的统一。表现出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统一、静之美和虚之美的特征,静之美和虚之美是武术审美方式的本质特征。第三,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

录像式电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武术情趣,主要是电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为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由于学习武术要求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项基本功。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增大。选用具有权威性的录像带、VCD等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教学信息就更为一致、更加标准化。 因为它可以提供生动、形象、有趣的信息,使教学氛围得到改善,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变的富有情趣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是武术教学担负的双重任务。从武术的性质和特征来看、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情趣的艺术。既讲究动作安排。攻防布局、虚实变化.又涉及到哲学。宗教。音乐;既讲究强身健体、防暴自卫,又要求动作有节奏感、姿态美、刚柔美。审美兴趣的渗入及集中反映.起到了吸引和诱导作用,因此武术教学有培养学生兴趣的内在要求。其次,从武术的实用性来看,武术兴趣的培养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我们处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当中,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生理和心理都增加了沉重负担,随之而来的是后病的缠身。如果长期坚持练拳,不仅能驱除病魔,强身建体,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在社会竞争力极强的今天,还是谋生与竞争的手段和特长。所以,自觉培养武术兴趣,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是武术教学中应注重的外在要求。

四气质培养

武术教学对大学生气质的培养有着独到的作用,通过武术学习,增强了学生体质,塑造了健美的身型,增强了自信,并在武术运动中体会武术动作独有的韵味,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审美情趣;通过武术技击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击技能,提高了防身自卫的能力,在此过程培养了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机智勇敢的作风;武术动作需要长期努力刻苦训练才能掌握,更离不开老师、同学的指导与帮助,因此,独立自强、团结互助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崇武尚德”是武术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大学生们通过武术的学习明白习武修身的道理,将武术训练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以武会友,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形成武林儿女那独有的飒爽英姿。武术练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儒家的刚健有为,道家的自然飘逸,佛家的悲悯情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文武双修的独特精神气质。

结语:兴趣的培养,总结起来有以下内容:一、根据学生爱好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拳种,是培养兴趣的基础 要对武术产生浓厚兴趣,并持之以恒的坚持,练成一身高深的功夫,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拳法是不行的。大学生喜爱散打。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喜爱散打运动。据统计,已开设散打课的普通高校中喜爱散打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已占公共选修课的前几位,选择散打的人数几乎占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武术散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这是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散打的重要基础。将散打和套路融为一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各有所获,从而发挥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论文网

[2]宋岩;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66-69

[3]徐飞;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武术教学中的渗透与创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71-74

上一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研... 下一篇:浅析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