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仁庄 第4期

时间:2022-03-17 07:19:15

生态仁庄 第4期

由一个传统农业小镇发展成为丽水市级生态镇,仁庄数年嬗变。

一座生态乡镇正在仁庄崛起。

这里是青田的后花园,这里是一个天然氧吧!

由一个传统农业小镇发展成为丽水市级生态镇,仁庄数年嬗变。

探寻仁庄生态镇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丽水市青田县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坚持生态立镇,使得仁庄真正成为浙江绿谷的重要一笔。

田鱼景致

初春的仁庄镇,万物复苏,清清的水田中时不时有五彩的鱼儿掠过。在山峦起伏、溪流纵横的美丽景色里,田鱼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仁庄镇副镇长叶长新对我们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啊!要是在深秋,这里可是金灿灿的一片,水田中肥美的田鱼游弋。每个周末,温州、丽水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来到仁庄来赏风光、吃田鱼。”

青田田鱼名声在外,尤其以方山乡、仁庄镇著称。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稻田养鱼最初是因为水田面积有限,稻鱼共生可以节省空间。现在的田鱼更多的是为了观赏,因此这里所养的是一种变种的鲤鱼,有黑、红、黄、白、花等多种颜色。鱼在田里觅食时,搅起水波,翻动泥土,就像牛在耕地,十分有趣。有趣的田鱼由此引来了联合国官员的关注。2005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4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青田“稻田养鱼”作为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农作方式,被列入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绮丽的风光,有趣的田鱼,让仁庄的稻田养鱼成了一种特色经济。仁庄有1500余亩的规范化田鱼养殖基地,全镇稻田养鱼6000余亩,每年出产260多吨鲜活田鱼。来这里吃鱼、赏鱼成了周边县市人们的最爱。

生态牌

仁庄是青田的“西南门”,交通四通八达,距青田县城仅18公里,57省道青岱线穿境而过。西峰瀑布、七星潭、八源电站水库等风光闻名遐迩,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难怪人们称赞她是青田的后花园。

然而就在十年前,该镇还只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落后小镇,由于当时没有整体科学规划及技术指导,小打小闹的家庭农业生产根本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很多村民因此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几年前,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垂青仁庄――丽水市朝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发展目标前进,青田精心打造“乡村生态文化游”。仁庄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举起了生态旗,打出了生态牌,念起了生态经,坚持“生态立镇”发展战略,全面改善仁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生态品质,把生态优势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生态立镇的提出也意味着仁庄脱胎换骨由此发端。

仁庄依据环境规划,结合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解决了垃圾、污水和大气问题。二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全镇进行了封山育林、通道造林和荒山绿化,让“天然氧吧”名不虚传。三是实施基础建设工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河道整治、垃圾清运及文化中心建设等,其中,青田县农办还特别下拨4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四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这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话,许多村子还因为环境保护而放弃了工业这个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冯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整个村子无工业。五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

眼下,走马仁庄,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村内主干道硬化,建水渠,建防洪堤,建污水处理池……

华侨助推生态经济

青田是全国闻名的侨乡,仁庄的华侨也是出了名得多。冯村的吴主任对笔者说:“我们村子全部人口只不过1000人,但华侨就有700多人。一年到头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嗅到热闹的气氛。”敢闯敢冒又感恩的青田人不忘家乡发展,从乌克兰经商回来的冯村村民留开红就是其中一位。

走进冯村,在春天阳光的折射之下,笔者一时咪起了眼睛。远处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房嵌入眼帘。笔者一时惊叹:“高主任,这是植物园?”冯村委会的高后海主任微笑着说:“这个玻璃房是该村的生态饭店”。这个生态饭店是我们村乌克兰华侨留开红出资建造的,整个饭店被花、草、树木覆盖。

去年,留开红投资400多万元开办了“冯生态园”农家乐。他对笔者说:“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政策优惠,充满商机。现在国内与国外一样,开始流行起休闲旅游业,城里的人喜欢到农村游玩。冯村离县城就二十分钟的车程,况且仁庄还是个市级生态镇,这怎么不叫我动心?怎么不叫我回国啊!”开设这样的生态饭店完成了他一直以来支持家乡建设的愿望。

像留开红一样,在“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引导下,仁庄镇有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农民,利用从海外学到的理念、赚到的资金,回到家乡投资农业开发,助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

?今年55岁的徐文俊是保加利亚华侨,1983年出国,三年前回国养老。回到家乡仁庄镇小令村,看到村民出国的出国,外出打工的打工,田地荒芜不少,徐文俊觉得非常可惜。想到在保加利亚期间,当地比较流行吃保健功能蔬菜。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很快,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国内市场上却鲜有此类蔬菜。长期经商的徐文俊,感觉到发展保健功能蔬菜市场前景会不错。

?于是,徐文俊出资20多万元,在村里租了20多亩土地,办起了“生态果蔬基地”,并引种了国外的10多个保健功能蔬菜品种。如今,这些“洋果蔬”长势喜人,产品不仅成了县城酒店的抢手货,还受到了北京、上海、温州等地企业的青睐。

上一篇:回音 第4期 下一篇:厚街的痛苦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