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物价下的意识恐慌

时间:2022-03-17 03:03:44

高物价下的意识恐慌

中国际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挤压劳动者的福利换取高速增长,本应由国内居民分享的经济增长红翻通过货币一产品等渠道流向了世界

时寒冰的简易美国物价图

如此高昂的房价连海外高收入人士都无法承受,那么国内的老百姓又该如何面对?

时寒冰,《上海证券报》首席评论员,2009年去美国进行访问交流,亲身体验了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吃、穿、住、用、行。以下是根据其博客文章整理出的简易美国物价图。

吃在美国:在洛杉矶某中餐馆,四人点餐包括鱼、虾、蟹等,总共花费49美元,另外街上一美元的咖啡很普遍。

穿在美国:在洛杉矶某购物中心,阿玛尼西服、意大利名牌鞋,价格只相当于国内价格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住在美国:四星级或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每天的价格大致在90美元左右。

用在美国:买了一部手机12.5美元,含部分通话费,给家人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499美元。

行在美国:在美期间,从洛杉矶到圣地亚哥再到拉斯维加斯,平均每天都有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驱车在路上,没有遇到一条收费公路。

这样的生活成本经过汇率折算以后,相当于国内月收入在4千元左右的人士,花费1元就可以喝咖啡,300-400元就可以买台笔记本电脑,200多元就可以买一双名牌意大利皮鞋,50元钱就可以请几位朋友吃一顿。现在的中国,人们难以这样从容消费。

很明显,物价水平的上涨,已经使很多人囊中羞涩,身不由己。

三十万的年薪,一定的住房补助,这样的条件还是没有让在美国某生物研究机构就职的博士后刘斌(化名)选择回上海发展,因为与上海最近几年猛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相比,上海所提供的收入和补助仍然无法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压力。

据调查,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如此高昂的房价连海外高收入人士都无法承受,那么国内的民众又该如何面对呢?

压力战背后的博弈

最低工资标准显然与经济发展不相称,民众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他们却没有因此受益。

高物价的出现,没有伴随着高工资,这就是中国的社会现状。而每次民众抱怨物价上涨总是与数年不涨的工资进行对比,这也说明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以挤压劳动者的福利换取高速增长,本应由国内居民分享的经济增长红利通过货币、产品等渠道流向了世界。

今年“两会”期间学者刘植荣发表了《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与借鉴》,被各大网站转载报道。他指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低收入平均为41535元/年,美国105560元,年,是中国的17倍(中国最低年收入为6120元),中国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5%,排在158位,倒数第26位。最低工资标准显然与经济发展不相称,民众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他们却没有因此受益。

尽管工资水平如此之低,但是中国的税负并不低。根据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增长32.4%,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2009年累计全国财政收人分别增长19.5%和11.7%,财政收入的增速远远快于GDP的增长。

即便如此,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将这些财政收入妥善运用于国民相关的教育以及医疗事务上。比如1990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逐年上升,但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2,82%,2006年仅为2.27%,这样不但远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4%的目标,就算是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教育支出7%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实际上,在中国的财政支出的前三项中,比重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其次是经济建设费,而直接触及民生领域的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最小。从1982年到2005年,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增长36倍,而行政管理费则大幅攀升了76倍。与其他国家行政管理费(或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惊人的差距:2000年,美国是9.9%,加拿大是7.1%,泰国是5.2%,印度是6.3%,俄罗斯是7.6%,而中国的则高达25.7%。

众所周知,政府投资效率极为低下,不仅存在宏观投资的结构性矛盾,在微观领域项目交叉、资金闲置、公共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这样大量的国民财富在经济循环中被损耗。而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必要流动性,央行不断印发货币,形成了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对内贬值,民间总体购买力相对收缩。而大量商品出口,带来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不断加大。

高物价下的低工资,郎咸平将其根源概括为“新帝国主义在中国”,美国控制最终定价权,原材料的价格也不在手里,夹在中间,中国的制造业创造的利润被剥削得干干净净。“中国越改革,中国越开放,欧美越富裕。”郎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从国际层面来讲,这次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上了很好的一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也在于此。

民不富,国家发展怎能“又好又快”?

对比中国约2.4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虽然2%的帐面损失不算严重,但损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

高速的经济发展,高额的外汇储备,为什么民不富?内需难于启动?“物价这么高,工资却没涨上去,福利待遇也没有改善,我们怎么敢花钱?”一位在北京某网络媒体工作了三年的冯小姐这样告诉记者。

最能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月在中国同比上涨了2.8%,其中,食品类涨幅最大。工资上涨跑不过CPI,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蒜你狠”和“豆你玩”交替上演“涨价竞赛”,价格上涨数倍乃至数十倍。一路“涨”下来,每日为柴米油盐操心的老百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低收入群体则更加辛酸,“既然有盐,还要酱油干啥?”这句在网上流传的《一个贵州农民的家庭生活账单》里的话,勾勒出了他们无奈的窘境。

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在过去几年中,与美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发达国家用于公共福利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80%到90%)相比,中国财政的公共福利支出非常欠缺(约占总支出的50%)。2003年,美国公共医疗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3.9%,而中国只有4.5%。

在刘植荣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世界多数国家的工资占企业成本的50%,中国还不到10%。由于85%的从业人员的工资过低,并且多年不作调整,使中国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回报比重却逐年上升。他认为最低工资过低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发展根本的国内需求无法启动,经济发展都要“打折”。

居民收入上不去,生活成本却不断提高,连外汇储备也“被绑架”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严重,而现在欧元区债务危机不断,据路透社5月28日报道称,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账面金额已部分因欧元下跌而减值,三个月损失500亿美元。对比中国约2.4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虽然2%的帐面损失不算严重,但损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

上一篇:对炒房立法治罪 下一篇:高价时代的幸福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