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17 08:5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开展专题式教学已成为各高校破解教学难题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要想使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专题教学法即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素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切实符合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课专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专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齐慧敏(1976-),女,河北保定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讲师;许晓平(1964-),女,河北定兴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023)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69-02

一、基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现状的反思

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非常重视,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等都做了统一规定。近年来,各高校也都践行了该规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当作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的重要载体。目前,从总的情况上看,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呈良性发展势态的,但是从近年各个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还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主要就是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并且,这一点在应用型大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组成了课题组,对当前学校所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情况及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取的方法随机取样,抽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1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收获情况以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不高,近1/4的学生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否形成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且直言促使他们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该课程是“必修课”和为了获得“学分”,并不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性的自我预期不高,这足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并没有明显的反感和排斥心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是抱着积极主动地态度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的。

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些在各门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表明在应用型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欠缺。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学生对于“你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提问,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的占29.2%,排在第一位;认为是“教学内容改革问题”的占25.1%,位居第二;认为是“社会环境问题”的占22.4%,排第三位;选择“教学手段和环境问题”的占14.2%,排第四位;选择“教师素质”的占9.1%,排第五位。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此类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环境以及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等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教学过程本身的各个环节来挖掘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综上,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因此,如何改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专题教学法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以往的那种重在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存在很大矛盾,教师知识、能力以及教师的专长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难以紧密结合,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关系固定化,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也不利于学生向学有专长的老师学习,同时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的评价没有对比,也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差强人意的这种现状,如何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而采用专题教学法进行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各高校的一种有益尝试。

所谓专题教学法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此教学法需打破传统授课方式重在知识传授的特点,转而需要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重在每个专题内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以及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它有以下两个特征:

1.专题教学法符合思政课内容和体系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知识跨度也很大,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从横向上看,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跨度非常大;从纵向上看,该课程又包括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而且每一理论成果又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所以要想使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真正走进大学生头脑,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讲解方式可能会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原本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变得枯燥无味,更别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若实行专题教学法,让每个教师所讲授的专题都围绕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而展开,使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社会现实性,这样无疑能够有助于弥补思政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不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以专题为线索,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设计,从而加强理论的深度和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体系和基本观点,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强思政课的课程魅力和教学效果。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内容解析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