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17 05:10:10

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

[摘要] 由于融资体系落后,投资渠道单一,企业投资意识落后等原因,制约着西安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跨越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新的融资方式,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西安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利用国际上的BOT、TOT、ABS、PPP等新的项目融资方式来盘活资金,壮大文化产业资金优势。

[关键词]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在中国区域文化的格局中,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域文化历来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曾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传统的建筑风貌,构成了它独特的内涵和外在的形态。如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概况,成为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西安众多的标志性宗教遗存址,如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兴善寺等,这些都是与当初封建王朝建都西安有直接关系;西安还有一批如钟楼、鼓楼、明城墙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群。所有的这些说明,西安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一、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显著,一批初具现代化文化设施的重点项目已逐步建立,如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全力打造的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目前其中的大雁塔北广场已建成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西安海洋科普世界主体部分已正式营业,展现大型唐文化主题的博物苑――大唐芙蓉园已经开园。据最新调研统计,目前,西安各类文化企业经营单位总数已达到15107家,约占西安企业工商登记总数的十分之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初步显示出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可见文化产业已成为今后西安城市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按照《2004年~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确保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年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要把西安建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二、西安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几个经济强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参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和运作资金的能力方面。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是文化资源、人才和资金。西安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西安市科研院校的数量也居全国前列,拥有众多的文化产业人才,目前最主要的是资金短缺,困扰着西安文化产业进一步向更深发展,在文化产业的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融资体系落后

目前西安市文化产业的融资体制滞后,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现行文化的投资体制仍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文化产业都缺乏资金,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投资带有随意性,在文化投入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

2.投资渠道单一

目前,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是非赢利的或低赢利的,文化被作为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由政府财政全包,在这种体制下,西安市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实践表明把文化投资看作一种完全由行政垄断和政府投资来承担的行为, 经济效率低下 。

3.企业投资意识落后

西安的一些企业看到文化产业巨大利润之后,开始投资于文化产业。但是,在文化产业的投资过程中,因目光短浅,没有充分的理解文化投资的规律和特殊性,投资失败的也不少。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西安有的企业投资《百姓生活报》、《今早报》的等文化领域,因没有考虑报业运营的特点,两年以后、因缺乏资金的进一步投入,报社破产,企业血本无归。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性的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投资,做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做知名度、做品牌,就是要引起社会的注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当投资者秉持一种春播秋收的农民式的投资回报时,就与文化产业投资回报的实际产出周期不相吻合,就会导致投资方与业主之间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了市场操作的变形,甚至失败。早在1998年,美国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投资公司发表的全球投资报告中,通过比较,分析了全球11种产业的大企业投资汇报率,发现大众传媒业所需的平均年限只有8年。

三、西安市文化产业融资的理论依据

文化投资有两大形式:一是产业投资,一是风险投资。前者是指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经营项目进行投资,在文化产品和商业服务通过市场出售之后,获得投资的超值回报,它看重的是迅速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销售后产生的利润;后者是对文化企业的盈利和理能力进行投资,通过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出售股权,或者自行转让股权之后,兑现投资的盈利,它看重的是资本的快速扩张和市场值的不断提升。由于文化产业投资的高风险性和连续性,而且投资回报期在8年以上,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大多以项目融资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如默多克作为香港凤凰卫视的大股东,以“面向广阔的中国大陆市场”为概念,推动凤凰卫视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谓项目融资,是指以特定的资产、预期受益或以权益做抵押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通俗的讲,项目融资不是为了项目而融资,而是通过项目来融资,进一步说就是以项目的资产、收益做抵押来融资。因此,西安市可以尝试利用项目融资的模式, 来减轻文化产业的投资负担和债务负担。因为在项目融资的运作过程中,通过招标方法选择投资者,这样投资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必然使用先进的技术,降低建设成本,实行科学管理,最终使企业收益,同时,项目融资的风险由项目发起人及相关参与人承担,减少了企业承担项目的事业风险。

四、西安市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融资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西安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选择。

一是BOT模式。BOT是(Building-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指项目所在地政府将大型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融资和维护的权利特许给国内外私营机构的合作商和主办人,允许该私营机构在一个固定的期限内运营该设施,并且允许其在该期限内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与维护费用等各项合理费用,以使该私营机构有能力偿还该工程所有的债务并取得预定的资金回报受益。最后,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结束后,将该设施转让给项目政府。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基础设施融资项目。目前,国内的广西来宾B电厂、成都第六水厂、长沙电厂,北京第十水厂是运用BOT的四个典型项目。该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中,业主应依据合同(或协议)来进行管理,做到依法办事,认真履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合同期的经营和管理也应以合同为依据,不随意进行行政干预。只要经营内容,方式在合同范围内,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业主方就应充分信任合作对方,不干预其管理,不以非合同理由插手对方的经营,合同执行中出现矛盾或政策性改变,双方应平等协商依法解,注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健康发展。BOT投资模式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如果成功的运用这种投资模式,可改变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一投资渠道状况。

二是TOT模式。TOT(Transfer―Operater Transfer)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的合理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中国,TOT多用于桥梁、公路、电厂、水厂等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或原企业将项目移交出去后,能够取得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另行建设其他项目。因此,西安市政府在进行文化产业资本的融资过程中,可以通过TOT模式引进外资或者私人资本,以便有效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瓶颈。

三是ABS模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即资产证券化, 它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ABS是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十分重要的创新之一,虽然中国大陆开展ABS较晚,但也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如1996年8月,珠海市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务,由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安排在美国发行,分别获得BBB和BB的评级和三倍超额认购。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开展ABS融资;1997年5 月23日,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及豪升ABS(中国)控股公司签订了一个以城市建设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合作协议。这为中国城市建设的融资和运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融资模式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展开,西安市政府也可以尝试。

四是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项模式下,鼓励私人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PPP模式适用的范围较广,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和政府融资等。如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通过与私人部门合作(PPP模式)投资来提高公共部门经济和效能的方案,被称为美国政府自1905年到1989年11个重要改革方案之一。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同时其初期建设的投资巨大,单靠运营过程中的收入难以弥补。因此,PPP模式的使用对于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有效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等方面,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PPP模式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展, 上海文广集团、文新报业的发展就采用这种投资方式。

通过以上对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四种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都注重的是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同的是每一个融资模式的操作阶段和方式不同,同时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就不同。西安市应根据当前的文化资源,制定不同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战略,以便更好的吸引国际资金。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融资模式,只要投资项目成功,它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还可以带来巨大的连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岳红记等:《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5.7

[2]陈玲:投资学.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0年

[3]丁永刚: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05.7

[4]刘吉发陈怀平:关于建立西安文化产业特区的理性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J].探索与争鸣, 2002.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现状及出路分析 下一篇: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