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问题

时间:2022-03-17 02:55:15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经历了网络时代、多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时代和现今最为火热的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信息时代的变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而和信息联系密切的新闻传播事业也无时无刻不跟随着信息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全媒体”即“omnimedia”,最早由美国一个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提出。这是一个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报纸、、电视、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并且通过这些“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的公司。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在无意中预示了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个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传播工具的“全媒体”时代,对我们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有需求才能有供给,每逢毕业时分笔者都会特别关注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通过近几年媒体的招聘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新闻用人单位更喜欢招聘一些非新闻专业的人才,因为他们认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相关新闻岗位上通过培训后,更具有发展潜力,而且他们相关专业知识扎实,更加具有竞争力。而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做新闻上手快,但是知识面和发展潜力不如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其实,从目前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看,我国毕业生到了媒体后都需要再培养。笔者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新闻理论基础扎实、对采编播有一定的经验、对媒体的运作规律较为熟悉,可以快速进入角色,更好地适应新闻媒体的工作。虽然目前媒体对受众的定位越来越趋向于小众化,节目做得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从笔者自身在媒体的实践来看,虽然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有广阔的知识面,但并不需要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因为大部分新闻报道更趋向于民生新闻,需要媒体从业者用简单的语言解读专业知识,深入浅出,从而使其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专业性过强反而会失去一批受众。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者的定位,也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是一个先懂新闻的人,然后才是懂得各种职业、专业知识的人,所以新闻传播者是职业记者而并非行业专家。因此我们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院系可以在设置相关新闻理论必修课的同时根据媒体的需求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兴趣所在的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身发展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人才的培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从陆定一先生对新闻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不仅要真实,更要新鲜。所以我们也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门专业,当然也就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新闻人才,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不被社会的潮流所淹没。新闻的特点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网络和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开始形成,这不仅给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培养符合新时展的新闻人才带来了新的课题。新闻讲求时效性,而新闻在网络中的快速发展使得报纸在时效性上黯然失色,不管报纸出版速度多快,还是无法和网络的即时传播进行比拟,而越来越多的美国报纸因为无法摆脱困境被迫倒闭或出售。适者生存,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去做一名时代的弄潮儿,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应该加大对数字化新兴媒体、网络媒体的研究力度,学习新的传播技术,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得心应手地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培养新闻人才带来的挑战。

新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不管哪方面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这也就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但不同种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由于新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环节上过硬,更要在实践环节上出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具有新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很少有曾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实践第一线积累过丰富经验的编辑、记者,所以大部分高校新闻教师都对当前各类媒体的业态现实缺乏了解,为学生讲授应用型新闻课程时就无法结合自身在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鲜活事例“传道授业解惑”。而国外新闻教育界聘用教师一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过去发表过的报道所获的新闻奖项,而不是所谓的博士学位。虽然这种现状根据我国的国情无法进行一个彻底的改观,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现有的资源入手进行改善。比如,院系可以通过邀请一些社会权威人士来给我们做讲座,让我们及时了解社会的热点、媒体的格局、传播的形态、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过程等;或者全国的新闻界可以建立一个平台,教师们可通过这个平台,像医院的医生可以去各大医院进修一样去各大知名的媒体进修,参加媒体采编、策划、制作等业务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媒体的最新技术、最新经验、最新理论以及新闻传媒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传授给学生,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与业界接轨。而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媒体实践,更好地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深入媒体、加强实践

学以致用,新闻就像是一个工具,你仅仅学习它的历史、结构、功能,而不会去使用它,那么这个人才的培养也是失败的。我们学习它的历史、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只有熟练掌握了它的技术,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上岗工作时才能游刃有余。目前大部分新闻院系所采取的实践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专设一个学期由学生自己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虽然这种方式实践持续期较长,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关系联系到好的新闻媒体,所以只好去一些不是很正规的传媒公司,甚至放弃实习。另外一种则是院系自身在教学当中就穿实践的内容,当然,这就要求院系的硬件要过关。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新闻是一个跟科技密切相关的学科,所以教学设备成本高、设备更新速度赶不上变化速度成了硬件设施建设的硬伤。当然,我们也可以像培养医学类学生或者师范类学生那样培养新闻人才,新闻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职业,各大新闻院系可以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条件,与媒体联合起来共同培养新闻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深入媒体,接触媒介发展新理念,了解传媒发展中的新问题,开阔眼界和思路,提高创新能力,提前融入媒体环境,更好地适应媒介的发展。二是可以为主流媒体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等、专业的新闻人才以及年轻人富有激情的想法,便于媒介储备自己的人才库。三是可以为高校解决昂贵的教学设备问题及学生的就业问题。新闻教育若是能与它所对应的行业联系起来,那对学生、高校和媒介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如何应对全媒体这个大环境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只有把新闻教育做专、做精、做在前,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展、加强师资力量、增强实践环节,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雯、周欣枫:《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上)――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国际新闻界》,2005(5)。

2.杨凯:《关于新时期“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1)。

4.肖燕雄:《新闻传播学科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办出县区新闻版的特色来 下一篇:顺利注册 找准阵地 专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