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乌鲁木齐市文化馆职能探析

时间:2022-03-17 02:51:41

发挥乌鲁木齐市文化馆职能探析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文化馆的职能与职责,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发挥乌鲁木齐市及区县文化馆职能的路径:树立全市群众文化一盘棋思想;挖掘新的文化增长点、新亮点;抓好文化创作工作;加强对文化专(兼)干的辅导和考核;加强与新闻媒体、各族群众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群众文化均等化水平;公益性文化惠及百姓,还需各方面的配合支持。

【关键词】 群众文化;公益;惠民工程

一、文化馆的职能与职责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阵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其主要职能有: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指导社会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开展社会宣传与教育。目前,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的主要职责是:承办政府主办的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组织群众寓教于乐,开展各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包括正常性的阵地活动,乡镇、社区、村落、机关单位、企(事)业、学校、广场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群众提供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辅导、培训群文系统的在职干部、文艺骨干和社会团队,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加强对乡镇、社区、企(事)业、机关、学校、文化站(室)、俱乐部的文化工作指导和文化活动辅导;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文理论研究,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搜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遗产;开展对外社会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

由此可见,市级文化馆的工作内容丰富,功能全面。但为满足全市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仅凭市级文化馆发挥作用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

二、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站)现状

根据前期的调研发现,目前,乌鲁木齐市(简称乌市)基层公共文化馆(站)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也冷热不均。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认识较片面,认为基层文化建设就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活动,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开展文化活动是费钱耗时之事,可有可无。

2、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部分区县存在区(县)级文化馆有馆无舍、乡镇文化站选址不科学、社区文化室被挪作他用或无社区文化室等现象。

3、基层文化专(兼)干流动性大,市文化馆每年都辅导和培训基层文化专兼干,但效果不明显,很多专兼干在培训之后,因各种原因无法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同时,大部分文化专兼干身兼数职,无法潜心思考和实践本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4、基层文化活动缺乏资金,一是设施设备配套资金少,部分基层文化站(室)文化设施设备、演员服装陈旧;二是活动经费少,部分社区广场展演没有经费,演员排练、服装租赁、路费全部自筹;三是创作资金全无。目前,由于缺少创作资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活动仅限于唱歌、跳舞、敲锣打鼓。

5、基层文化活动缺乏考核,目前,尚未将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设施设备发挥作用等内容列入考核,无法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三、对发挥文化馆(站)作用的思考

根据乌市文化馆(站)现状,作为市级文化馆,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树立全市群众文化一盘棋思想

将七区一县的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市文化馆的工作中,形成上报制度,即七区一县将全年的工作和阶段性的工作上报市文化馆,以便于市文化馆了解掌握全市的群众文化的动态,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合理的调配资源,更好地指导工作。将全市有条件的文化馆(站、室)纳入全市群众文化网络系统,实现文化信息共享、文化资源流动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2、挖掘新的文化增长点、新亮点

在全市开展有影响力、持续性的品牌活动。如:每年一届的中老年艺术节、少儿才艺大赛、残疾人才艺大赛、农民调演或汇演。

3、抓好文化创作工作

一是设立创作奖,开展全市的文艺创作征集,对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奖励。二是调动全市创作人员的积极性,成立创作队伍。三是创建优秀文化作品库,大型文化活动优先选用,并将作品用于基层文化馆(站、室)展演活动,形成资源共享。四是调动各文化馆(站、室)创作积极性,优秀的文化创作作品定期在市文化馆内部刊物发表。

4、加强对文化专(兼)干的辅导和考核

一是注重实际,根据乌市冬季户外活动少的特点,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举办文化专(兼)干辅导。同时,将辅导和岗位练兵结合起来,分层次培训,并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辅导。二是注重实效,每年定期从工作量、组织活动能力、业务水平、参与活动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5、加强与新闻媒体、各族群众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预告全市大型活动(包括各区县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方便群众观看。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自身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政府和市民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6、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群众文化均等化水平

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服务。采取选派专业老师定期上门辅导,政府购买演出等形式,推动优秀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

7、公益性文化惠及百姓,还需各方面的支持

一是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探索完善群众文化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制定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二是需要加大投入和保障,将群众文化服务、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三是需要完善队伍建设,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基层文化机构编制,落实学习培训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扩大参与,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局面。各级政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入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锦昆,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09.

[2] 葛晓红.浅谈群众文化,华章,2011.

[3] 陈洪.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

[4] 刘希华.文化馆永远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家 .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10.01.

[5] 王泰晶.如何充分发挥群众艺术馆的培训功能[J].大众文艺,2010.05.

上一篇:积极推进双语教育?促进新疆加快发展 下一篇:绿色电力营销: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