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的评价体系

时间:2022-03-16 07:18:20

试论和谐社会的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38-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做出的战略举措。同志最近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的思想不只是我们现代人提出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也充满这些思想。如中国人对“和”的解释:和睦、和谐、和平等概括起来就是“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另外中国人的治国理念:既有和又有谐,《周礼》中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人和谐社会的理想形态:“小康社会、大同社会”。西方社会关于“和”的理解:19世纪初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和谐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模式。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和谐制度”。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实验,称之为“新和谐社会”。马克思提出阶级斗争是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方法,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是为了消除阶级斗争。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把“全体和谐”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所以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全人类的美好理想。

然而“和谐社会”是个虚拟化、抽象化的概念。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如何让“和谐”这一种抽象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完善和谐社会的评价机制,建立客现科学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的评价机制下,才能更好地解释社会和谐的程度,合理地评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并正确地把握今后工作的方向。

2O05年深圳首次了“和谐深圳指数”。和谐深圳的指标体系是客观的数据统计,而“和谐深圳指数”则是根据指标体系,选取其中若干个重要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后形成的。指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若干年的指数进行曲线比较,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谐深圳建设的进展情况。2007年11月份,中国30个省区市、41个城市和谐发展指数,这是中国第一个评价城市和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指数。

要实现对和谐的社会的评价,我们需要有必要的数据准备。但理论准备同样是必须的。对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的理论认识与分析有助于揭示和谐社会评价的内涵,建立更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在和谐社会的评价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准备。在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献的精神深入领会的过程中,以及一些已经“和谐指数”的地区和城市,我们对建立评价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就应能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必须把能否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空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它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方面的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评估都牵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关于和谐社会评价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就应该能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并体现他们对社会和谐程度与和谐社会构建成果的认同。这一指标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和谐社会特征、构建成效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的认知,并且通过科学评价方法分析说明了与和谐社会存在显著关联性指标的系统。它不应该是人为设计的指标体系,而是社会和谐特征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谐认知的现实的系统反映,这样利用它进行的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意义的检验。

二、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应具备多重性和综合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衡量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描述与刻画这六个基本特征指标的内在统一的综合,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的评价才能实现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体现。如此的指标体系比国内已经采用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或国际上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等有更高的综合性。进而其中每一个基本特征都需要从社会经济的多个不同侧面全面把握,因此评价中关于每个基本特征的次级指标本身也具有综合性。

三、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设计要合理、科学,能反映成绩和差距;数据要真实、可靠,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真实情况

在已经公布的一些“和谐指数”的数据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问卷和政府数据来评测的。如果“和谐指数”成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一部分,那么政府职能部门自己统计、核实与本部门的指标,是否能保证真实性?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在问卷调查中是否做到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各个群体的真实情况也是和谐社会评价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根本着眼点在于以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和谐社会;而离开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基础,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将和谐进行量化评测,把和谐作为一个考核目标落实到政府各个部门中去。

上一篇:土石坝安全鉴定工程地质勘察 下一篇:论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