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啤酒并购大潮搅动中国啤酒业

时间:2022-03-16 03:11:41

福建啤酒并购大潮搅动中国啤酒业

“这个世界不是你看不懂,而是变化得太快。”

继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之一一比利时英博啤酒2006年1月19日突然斥巨资全面收购福建雪津之后,福建啤酒业再次传出“令人惊讶”的并购消息一一拥有世界啤酒巨头SAB背景的华润雪花啤酒公司今年也首次在福建市场出手:2月8日,华润雪花宣布,以7200万元收购泉州清源啤酒有限公司85%的股权。

自2001年6月青岛啤酒率先响起进军福建的号角,入主原福州榕城啤酒厂以来,短短5年间,青啤、燕京、英博、华润雪花等国内外啤酒大鳄纷纷借力资本“杀”入福建啤酒市场,掀起一场福建也堪称是中国啤酒业史无前例的资本并购大潮,福建啤酒业进入了大资本时代。

资本掀起一幕幕并购大戏

今年1月23日,全球第一大啤酒商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宣布以58.86亿元的现金价格收购福建省最大的啤酒企业――雪津啤酒100%的股权,作为一系列交易的第一步,英博先是收购了雪津啤酒国有股股东持有的39.48%的股权。

这并不是海内外资本并购福建啤酒企业的第一例。早在2001年6月,青岛啤酒就以85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原福州榕城啤酒厂51%的股权;同年8月,青岛啤酒又以67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原漳州啤酒厂;2002年5月,青岛啤酒在福建再次出手,以1.42亿元人民币并购了厦门银城啤酒。2003年7月,惠泉啤酒与北京燕京啤酒签约,燕京啤酒以3.624亿元人民币受让福建惠泉啤酒31.8%的国有法人股,次年10月,受让股权增至52.372%。

其实,就在青啤牵走厦门银城、福州榕城、漳州五星,燕京拿走惠安惠泉,福建三大啤酒诸侯已“三嫁其二”,仅剩下雪津单枪匹马只身混战,因此业界当初就在问,作为福建啤酒老大雪津是否还能金鸡独立,笑傲江湖?雪津何去何从?

专家指出,面对青啤、燕京挟本地诸侯四面围攻阻击,雪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逐渐丧失,单枪匹马称霸一方的局面将被打破。雪津如不改变自恋的情绪,主动出击,内引外联,寻求合作,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要独善其身将愈发艰难。

如今汹涌澎湃的并购浪潮、一体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国内前10大啤酒企业的产量已占到国内总产量的43%,国内啤酒业走规模化、联合式的经营之路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因此雪津如一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做大做强打造成全国性品牌,长期屹立于世界啤酒企业之林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2003年底,业界、专家一直在猜测、议论下一个与雪津合作的对象是谁?华润,英特布鲁,还是青啤,燕京,A―B(百威)?果真不出业界所料,两年之后,雪津就嫁给“洋女婿”了。

对于福建本土啤酒企业而言,“投靠”有实力的啤酒巨头是这些企业谋求突围的必由之路。以惠泉为例,惠泉“投奔”燕京之前,前有燕京、青啤等国内巨头的强势进攻,后有雪津、金德等本土品牌的快速追击,加上自身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惠泉啤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因此,寻找有实力的“靠山”成为惠泉的唯一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惠泉向燕京抛出了“绣球”,并将终身托付给了燕京。而对于燕京而言,并购惠泉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并购牵制青岛啤酒,燕京与惠泉的联手,使燕京完成其在东南市场的布局,并抢占了海峡两岸制高点。

除了国内啤酒巨头,外资巨头也盯上了福建啤酒企业。在福建雪津国有法人股挂牌出售之时,包括美国A―B、比利时英博、荷兰喜力等外资巨头都加入了竞争行列,最终英博胜出。

资本长驱直入图的是什么

通过产权转让进行企业间的并购,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国内外啤酒巨头进入福建都是以资本开路。可以说,目前福建啤酒业已进入资本时代。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啤酒市场的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且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而欧美发达国家啤酒市场的年增幅只有1%至2%。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极快成长速度,使得各啤酒巨头在中国掀起了并购与扩张浪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高达13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外资参与到我国啤酒行业的股权并购中。

据了解,在收购雪津之前,英博啤酒已相继实施了对南京金陵啤酒、浙江KK啤酒等多家中国啤酒企业的收购计划;作为发起者,它还持有珠江啤酒股份公司24%的股份,在将雪津股权收归麾下的前夜即1月19日,英博啤酒还向珠江啤酒注入资金12493万元人民币,使其持有的股份从24%提高至25.31%。

但英博显然不满足于此,在英博看来,要想谋求在中国啤酒市场的发言权,并购雪津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英博近几年将在中国的战略重点主要放在东南市场。东南市场集中着英博在中国30个工厂中的29个,分别位于湖北、湖南、广东、浙江、江苏,而雪津在江西和福建的3个工厂恰恰处于英博20多个工厂的中心位置。英博收购雪津使其在华东、华南的布局更完善,从而整个东南市场就连成了一片。

据业内人士分析,啤酒行业的利润率相当低。为节约成本,啤酒中的主流酒一般都要“回瓶”。一般情况下运输半径必须在250公里以内才能盈利,这意味着,如果啤酒企业能成方连片发展,生产经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同样是为了这个目的,全球第二大啤酒商美国SAB―Miller集团旗下的华润雪花啤酒也举起了并购大旗:2004年,该公司先后收购了浙江钱啤、西泠、澳州狮王的中国业务和鄂西的枝江京星、安徽龙津等几大啤酒厂,投资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2005年,华润雪花啤酒又以现金1.2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阜阳雪地啤酒。

而华润雪花对进入福建市场的目的早已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资本并购进行快速布点。虽然华润雪花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但华润雪花的最大股东――香港华润集团是香港最大的中资企业,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总资产高达600亿港元。财大气粗的华润雪花近年来运用充裕的资本先在东北四处收购企业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继而一路南下,直至此次剑指福建,旨在华东、华南进行战略布点。

青岛和燕京则已先一步尝到了并购带来的甜头。到目前为止,青岛啤酒分布在全国的啤酒厂大约有48个,具备了年产啤酒500万千升以上的能力,同时经过5年的并购整合,以打造世界性啤酒品牌为目标的青岛啤酒较好地实现了“青岛”品牌在全国的渗透。

而在经历几年的以兼并收购为主导的扩张后,燕京啤酒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已达10%,其中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并夺得整个华北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华北区域当之无愧的啤酒行业领导品牌。谈到并购惠泉,燕京方面认为,燕京利用惠泉在

福建成熟的市场网络和营销渠道,与燕京现有网络相结合,形成了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资本并购是把双刃剑

“通过并购,外资可以在当地市场大举扩张,而被参股的企业则可以获得资本和这些啤酒巨鳄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双方而言,这都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专家认为,合作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在品牌、技术、管理等要素上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利益共沾。

不可否认,引入外来资本后,在规模和资本竞争力方面,福建本土啤酒企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福建啤酒企业之间发生了结构性的根本变化,根据规模、产能以及资本势力,福建20多家啤酒企业被分成了大,中、小不同的几个等级。而另一方面,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英博啤酒和华润雪花等啤酒巨头的市场竞争力在并购中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些实力强大的啤酒品牌在全国市场或者区域市场的渗透力增强,品牌集中度也得到提高。

当然,外国投资商积极对福建啤酒企业进行“输血”,绝不是为了“扶贫”,他们看中的是福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及福建啤酒业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英博啤酒以及华润雪花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可以看出,他们所并购的对象都是福建实力较强、发展相对较好的啤酒企业。

但对于福建本地啤酒业而言,引进资本意味着风险和收益并存,是把双刃剑。引入外来资本后,福建啤酒业的竞争将更趋于白热化。为了扩大销量,企业之间可能将重走价格战、促销战的老路,这势必导致福建啤酒行业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专家指出,在资本市场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力量,国内外啤酒巨头将福建啤酒企业招至麾下后,将使福建啤酒企业过去依靠的品牌和渠道等优势荡然无存,一些福建知名啤酒品牌可能逐渐流失,福建可能将会上演一场巨头之间更残酷的资本对决!

这绝非妄言。在省外,燕京所控股的一些啤酒企业多将原有品牌更名为“燕京”品牌;在省内,被青岛啤酒收购后,“榕城”和“银城”品牌也销声匿迹;刚收购清源的华润雪花则公开宣称,将把清源变成该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清源”品牌也将被“雪花”代替。

从横向来看,国内外啤酒巨头在福建发动的“并购”大战的本质仍然是“圈地战”。这主要缘于啤酒行业需要规模竞争优势,啤酒业若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利润可言,于是依靠“资本并购”的方式,各啤酒巨头在全国马不停蹄地收购区域强势啤酒厂,旨在建立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这种资本并购只完成了啤酒产业整合的一个层面,即企业结构性发展的层面,而没有很好地从消费市场的角度进行整合。事实上,能否有效整合旗下品牌、如何调动足够的人才及资金资源来支持业务的迅猛发展,都是这些啤酒巨头必须面对的难题。

资本掀起的福建啤酒并购大潮,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着中国啤酒企业的战略格局,福建啤酒业有可能由原先的“三国演义”变成“四国鼎立”。

上一篇:品牌聚焦趋势 下一篇:个性行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