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功利主义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3-15 10:48:37

西方功利主义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西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梳理,同时阐述该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西方功利主义 大学生 择业心理

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发韧于公元前五世纪,通过中世纪的发展,在18世纪末期,由边沁开始,经过穆勒,再到现代功利主义者(如西奇威克等)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念体系,其思想宗旨是把功利看作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功利原则看作是支配人生的最高原则。我国现代思想家贺麟先生对其评价发人深省:功利主义实质上是要把看的见,摸得着,可感到的东西作为其生活目的,这类东西总的来说分四类:一是或快乐,一是金钱财物,一是名誉,最后是权利或权力,在我国上世纪改革开放时,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也进入我国,并对我国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功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崇尚趋乐避苦的快乐主义,这种思潮对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和哲学家边沁继承了爱尔维修的人性论,认为人类受苦乐感受的支配,苦乐是人类行为的原则和依据,并且是道德判断的标准。人类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全是对苦乐感受的个人不同的理解。“苦”与 “乐”是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因此它们也是功利主义的原则。边沁详细说明,当趋乐避苦所涉及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时,那以由快乐而获得的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人时,幸福就是个人幸福。并进一步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社会幸福作为最终要达到的伦理目标。穆勒更加完善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倡导功利主义主要把精神快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明确主张把精神之乐置于肉体快乐之上,主张用自觉的理性来节制约束肉体之乐。因此,这种功利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其实并不狭隘,也象有些人污蔑的那样,是“猪的主义”!

功利主义思想自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资本主义进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流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将功利原则确立为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地位、名誉财富等等个人的占有物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功利交换而获取,而不是封建社会主要靠代际遗传获得。这一下就使得追求功利成了社会的最高目标,天生具备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当今社会随着以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功利意识。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向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获得个人所需的各种功利(如学识,职业,身份,地位等)并且反过来又以每个人自身所拥有的功利来衡量其人生价值与能力,评价其人生成功与失败!市场经济的宗旨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就极大的刺激了人们对各种功利的追求欲望,以至于当今社会也没有哪种思想价值观能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功利主义相抗衡了!

功利主义思想在全球的广泛流行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无懈可击,完美无缺了。个人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并把“功利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当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道德伦丧,精神贫乏,人性淡漠等等,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冲击更是令人思虑。

二、功利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影响

2009年,人民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以“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为主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问卷,收回12000多份测试答案。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大学生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因素,24.3%把“利于施展个人才干”放在第一,只有14.7%的把“有利于贡献社会”放在第一;从工作性质上,有68.7%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优先考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21.2%的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放在首位,只有不到10%的把“私企、社区,基层”放在首位;从工作地域看,有64.3%的大学生首先考虑到东南沿海,省会城市等发达地区工作,22.7%的学生则考虑到“中小城市,县区”工作,只有13%的大学生考虑到“中西部,老少边穷及农村”地区工作业,在问及“您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时,48.2%的大学生选择“实现个人的目标“,仅有28.9%的大学生选择“对社会的贡献”,还有22.1%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在回答您好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选择“现实功利”,排在所有选项首位。

正如前文分析,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趋向功利主义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改革破除了旧有的陈年规范,同时改革开放的交流与碰撞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振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青年在非常好生“更现实功利”的选择既说明了他们思想变化的逻辑脉络,也是时代变迁在青年群体上的必然投射。但是,一些大学生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过于突出自我实现,过于强调现实功利,则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难以担负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其实,即便是西方功利主义,在强调追求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地,也倡导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是要把个人的功利追求置于道德的框架之内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功利主义庸俗化了。

三、对策

1.高校要通过主渠道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择业观念,择业心态。把“小我”和“大我”,“小家”和“大家”结合起来,既有报国之志,又有报国之才,在对国家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要开设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在点对点的方式帮助解决每个大学生在择业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既树立个人远大理想,又要及时处理好长期与短期,个人与集体,自克与国家的关系,增强青年大学生择业的针对性,使命感。

3.高校要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开设“创业谋略”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加强实习实训锻炼,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倡导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变就业为创业。

4在政府和高校给大学生的教育指导的同时,青年大学生也要各级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自我充电,苦练内功,把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摒弃庸俗功利主义的侵扰,把“向钱看”变成“向前看”!

总之,青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一个复杂广泛的综合系统,政府和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做好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并付之长期化,规范化,现代化,以消除大学生庸俗功利主义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4月1日).

2、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徐其清;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上一篇:浅析锅炉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下一篇:教育,就是采矿的“流水线”